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哲学理论论文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在高校

2023-12-08 05: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一流人才研究生院的主要功能还是培养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按照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一定要把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按照陈奎元院长题写的“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的校训和社科院党组关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的要求,就是要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按照“治理、经营、建设和发展好研究生院”的发展原则和指导方针,以“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大工程”为主线积极开展工作,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和高级专门人才资源。


  经我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这套思路很快得到了社科院党组的批准。比如,我们从2007年起确定的“治理、经营、建设、发展好”研究生院的9字方针,就是一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组关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要求、全面实施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根本目标的具体化。


  几年来,我们围绕“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大建设工程”,按照“九字方针”的要求开展工作,不仅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上迈出了较大步伐,而且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做出了新的成绩。其主要表现,一是到目前为止我院博士生招生规模已经突破了300人,我院专业学位已由原来的两个扩大到了7个,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也突破了500人,提前达到了年度招生规模1000人的目标。二是近年来,我院每年都有1~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或提名奖。在全国百部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仅有15部为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背景下,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充分表明了我院研究生培养的较高质量。三是我们陆续设立了五六种不同形式的奖学金和学术奖励项目,有超过60%的在校研究生分别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优秀学术论文奖、优秀研究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等奖项,形成了在校学生争先进、上水平的良好校风。四是我们还组建了很多大讲堂,包括社科大师大讲堂、社科学人讲堂、学术前沿讲座(包括经济学前沿、史学前沿、法学前沿、哲学前沿、国际问题前沿等一系列前沿性系列讲座),这些讲座站在学术制高点,从不同角度深化学生的理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展开理论表述的水平。五是在抓好学术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我们在着力拓展专业学位、提升我院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我院已经有MPA、法律硕士、MBA、金融工程、税务、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招收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学位招生的总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突出的是研究生的学术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的是应用和实务性操作。7个专业学位的发展非常健康,学生报名踊跃,录取学生的质量也比较高。我院还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已经使我院专业学位教育站在了全国的前排。例如,虽然我院MBA教育起步比较晚(是第8批授权单位),但是,一起步我们就站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广大考生必须考虑的一个首选学校。我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是去年批准设立的,今年计划招收40名学员,但报名十分踊跃,很多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坚决要求跟班学习,提前接受这项教育。这些情况既表明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大,也表明人们对我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度认可。六是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我们研究生院在编人员150人,近年来也进了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有很多年轻人还较快地登上了研究生讲台,其中还有几位年轻教师尝试用双语讲课,起到了推进和提升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我院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社科院研究项目不断增加,发表的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教育和学术氛围因此越来越活跃和不断走向成熟。


  秉承传统彰显特色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新跨越


  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南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跨越,我们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有关精神,制定了《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15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增强南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强化育人功能,提升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强化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我们将实施“精品教材出版计划”,引导教师在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在坚持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基础上,举办“新世纪人才论坛”,由“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面向全校举办学术讲座。同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推行“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以“百项工程”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着力建设研究生创新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学科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汇聚队伍、服务社会的综合性育人载体,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学术禀赋。我们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点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一级学科,加快建设国家急需学科,并使之向更具综合性、前沿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组织实施“骨干学科提振计划”,支持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同时扩大国家重点学科覆盖面,扶助若干“关联带动”学科。特别要以津南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部署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多学科公共服务平台,组建跨学院研究平台,形成以重大学术问题和重要实践课题为纽带、有利于带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和集成交叉的学科群发展新格局。


  加强队伍建设,集聚学术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南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未来5~10年,我们将在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前提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着力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公能兼济、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求实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我们注重激发高端学术人才在学科发展、项目研究、基地建设中的领军作用,建立健全与理工科高端人才同等规格待遇的南开讲席教授、杰出教授和英才教授制度。同时,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重点培养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特别是实施“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计划”,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健康氛围。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南开自建校之时就高度重视学风问题,历任学校领导都用“允公允能”的校训教育广大师生,既要有“爱国爱群之公德”,又要有“服务社会之能力”,只有踏踏实实积累知识,才能最终成功成才。我们将继续传承弘扬南开人踏实肯干、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气,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倡导学术道德、增强学术规范、严查学术不端等三个方面入手,树立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研究风气,营造规范有序、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促使广大师生形成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创造活力,确保南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


  历经93年的建设与发展,南开大学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开学人将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赓续传统,创新发展,为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重视的问题


  积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在当前的大好机遇、大好形势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里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两个并重”。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学科和应用研究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问题。应遵循各学科不同的发展规律,避免一刀切,切忌用单纯的数量来评价质量。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这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加强传统学科的建设,使之增强活力,适应时代发展。还要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发展。要对特色和优势学术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在国内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推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产生若干国际知名学科(群)。同时,为了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趋势,还应该以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育新兴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努力催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面向重大现实问题,服务社会“顶天立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决定》还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这是鼓励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重大举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怎样服务社会?应该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积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当地科学发展。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它们都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的理念,自觉服务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立足于所在地区,以多种形式服务当地,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都通过服务社会争取到来自社会的更多支持,使自身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要建设一流大学,要跻身世界名校之林,就应该自觉顺应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潮流,以“顶天立地”的方式服务社会。本文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