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23-12-10 12:40

  随着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是: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高校中确实也有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公共道德失范的行为。这与社会对大学生寄予良好社会公德的厚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会对大学生自身造成危害,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应对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以此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一论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国家的形象。同样,大学生公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外部指针。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公德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领航者。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多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认知方面态度端正并且有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意识及行为,但也看到,不少学生存在文明礼貌素养缺欠、助人为乐观念淡薄、爱护公物意识不高、保护环境责任心不强、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淡化等行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其社会公德失范,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严重损害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本应是践行良好社会公德的先进模范,然而其社会公德中消极行为却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产生其消极行为的原因何在呢? 

  1、社会因素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事物、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促使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促使人们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使得传统的公平意识被打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引领者,也就免不了成为第一个继承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的群体。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摸索期,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层出不穷,还没有及时得以解决,致使这些负面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使之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社会道德行为。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从以重义轻利转变为重利轻义,从以集体利益为重转为以个人利益为重,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提倡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利益,这种社会风气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急剧的变化,大学生首当其冲,使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多元化。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正如英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所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我国,从小学开始老师就给学生讲授基本的社会道德,一直到大學都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培养学生良好社会道德的相关必修课程。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和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有更多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的人才,各大高校为了能培养出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课程设置及教学中,更加注重于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对于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就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致使许多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社会公德行为。 

  3、家庭因素 

  人不是生下来就有道德的,其道德的形成完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道德意识是萌芽于童年期,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因此,童年期是培养良好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而在童年期,家庭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因而,家庭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家庭教育却存在着严重的失误。在教育理念上,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用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的所有能力。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只顾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不惜金钱上各种奥赛班,而忽视了孩子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教育方法上,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过渡的溺爱,对于他们不良的道德行为,家长也是无所不包,这样就滋长了他们的放纵心理。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更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提高的黄金时期。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之后,每年招收的学生在道德素质水平上差别很大,而且确实也存在部分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偏低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很少有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加上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有效的经验来辨别不良社会公德行为将产生的影响。加之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又是一个比较喜欢接收外来文化的群体,他们对这些外来文化缺乏辩证、科学的认识,使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外来文化的影响,致使他们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认识出现偏差。再加上高校为培养高科学知识水平人才而对学科设置的偏颇,使大学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使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良好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明知做的事情是错的,在违背社会公德的情况下还硬要去做,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三、矫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 

  1、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要获得正确的、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就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不断认识。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体会并学习到良好社会公德意识及形成良好社会公德行为,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公德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要促使大学生利用实践中认识到的良好社会公德行为,有目的地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潜在的不良公德行为受到抑制,良好的公德行为不断得以增强。在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的作用,还要发挥社会公德教育的巨大作用。在教育中强化社会公德意识,反过来又用强化了的社会公德意识再指导实践活动。当前,对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的必要性,已经被各大高校所广泛认同。各大高校通过有力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灾区捐款献爱心”、“向雷锋学习”、“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会公德所要求的行为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经验,而且领会了良好社会公德所带来的受人尊敬的喜悦,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的第二个培养学生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主阵地,主战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2]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校园公德环境将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首先,高校要在重视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公德的日常教育。不能只培养高知识水平低素质的人才,两者都要齐手抓,要在课堂教学中宣传和渗透社会公德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探索,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用生动的、现实中的实例来说服学生而非一味讲解理论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极大的熏陶学生,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从中得以提高公德修养。此外,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僭越社会公德的学生,要进行处罚,对于维护社会公德的学生,进行褒奖,把社会公德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中,只有赏罚分明,大学生才能对社会公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社会公德的普及才会有延续性。 

  3、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决定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良好的公德行为,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决定作用。一是自我激励法。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公德现状,对于良好的公德行为应继续予以保持,对于自身出现的不良公德行为的偏差,积极予以分析并勇敢面对,当第二次出现不良社会公德行为时,时时提醒并告诫自己,这样做是与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配的,自己是文明的天使,是这个社会的天之骄子,这样,经过自我激励,这些不良社会公德行为都会予以大大改观。二是积极提升自我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文化素质也即知识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应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它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它对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渊博的知识,才能对事物有更广阔的认识。相对于文化素质而言,人文素质从根本上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孔子时代的启蒙教育,让学生从洒水扫地做起,是极有道理的。从本质上看,当前大学生缺乏的是人文素质,正如人们所说的“高文化,低素养”。所以,大学生必须在自觉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用科学知识武装大脑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4、发挥媒体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艺术表演团体、艺术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等都在3000多个以上,广播的人口覆盖率达92.1%,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4%,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4万个,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181亿份,各类杂志23.8亿册,上网人数已超过7.1亿。[3]这些文化机构和宣传舆论机构都是社会巨大的教育资源 ,因此,要在全社会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在学校,要积极发挥校园广播、报刊、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将流行于各地的关于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给予及时正确的报道。除了引导社会舆论方向,还需要有法的约束。正如人大代表彭富春认为的那样: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不少道德问题已经不仅关乎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制度和法律的缺失。为此,要加强对破坏社会公德行为的约束和处罚,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要借鉴国外的信用制度,对僭越社会公德者记录在案抵消其一部分权利。因此,应该先对大学生僭越社会公德者记录在案抵消其在学校的一部分权利。 

  【参考文献】 

  [1] 焦焕章,徐思芳.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思考[J].道德与文明,1995.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新华文摘,2001.5. 

  【作者简介】 

  文 池(1989-)女,甘肅武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一篇:《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问题的相关分析

下一篇:基层运行队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