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3-12-08 05: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凸显大纲精神、提升语文素养、遵循教育规律、融进生活元素、尊重(体现)多元选择是语文教学中应该紧扣住的精神,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秉持的原则。在课文课堂利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我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每节课给学生3-5分钟上台复述上节课内容

  语文教学在传统上总是把“小结”任务交由教师把握,甚至把老师有没有做“课堂小结”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完整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我却有意识的不主动做“小结”,而按座号轮流让学生在课前3至5分钟复述上节课内容,上台发言的学生要在3至5分钟内复述清上节课40分钟的内容,必定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还必定要在课外主动的做好“小结”工作。几个轮回之后,不仅养成了学生自我主动做好“小结”工作的习惯,而且也基本都学会了怎样做“小结”。尤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在课外做“小结”准备的时候,从课内到课外拓展了自己的阅读与知识面,由古而今畅谈国内、国际形势,如讲到王勃的《阿房宫赋》学生在复述的同时抨击了当今的腐败现象和反腐形势,表明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再如学习《六国论》时,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同时也抨击了中东的形势,表达了愿在毕业工作后积极主动为国家富强昌盛奉献力量的宏伟愿望……


  二、课堂讨论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对教材的阅读、研讨、思考的任务长期以来都是教师完成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阅读、研讨、思考的结果全盘端给学生的过程,还总担心讲得不够细、不够全、不够多。这其实是把学生当作了盛装自身的容器,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展开课堂讨论时,教师既可以是话题的发起者,也是讨论的主持者,更是讨论的参与者,这就摈弃了教师高高在上传道授业的形象,而以孔子侍坐式的轻松自在增强了师生间的亲和力,融洽了师生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比任何时候都更喜欢、更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思想和思想发生了碰撞,有时就会产生思辨的火花,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讲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时,我高度肯定了苏轼对于什么事物,都要不断去追求、去探索的精神,并且引了作者的一句话为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一个晚上,天漆黑,带着儿子,乘着船,不一会感到害怕就回来了,这样做出的结论可信吗?那他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又有一个学生接着说:“有一本书中所石钟山因外形像古代的钟,所以叫石钟山,这与《石钟山记》所说的石钟山中间是空的,会发出钟一样的响声,所以叫石钟山的说法不一样,谁的对了?”讨论到这样的问题时,我觉得对错已不是重要的,重要的看到学生确实“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并且敢于从课本中跳出来去看世界了。长此以往,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的想法,还会远吗?


  三、由课内而课外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深入教材内容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日新月异变化,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固守课本无疑会变成井底之蛙,因此由课内而课外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深入教材内容就显得相当重要。拓展阅读有几种形式:一是阅读与教材有关的背景材料;二是阅读与教材涉及的作品;三是阅读与教材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四是阅读与教材有关的当前大众媒体上的一些时事作品。可以老师推荐,也可以同学互荐;可以印发人手一份,也可以派代表朗读。


  如鲁迅文章由于时代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难度比一般作品大,因此我经常印发一些补充材料:背景材料、课文涉及到的作品介绍、有关课文的评论性文章等。其他文章我则常在立足教材的同时,有意识的把古今中外同一话题的文章、诗、词印发给学生,供他们去阅读和比较。同时尽可能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并鼓励学生推荐、介绍相关文章。


  四、写作是体现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

  一篇课文或对其内容有所感悟,或有些理性思考,或觉其写法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我都会鼓励学生写每课一得,它可以是一点思想的火花,可以是点滴知识积累,可以是成文的读后感,可以是赏析随笔,也可以是写法模拟……如讲完韩愈的《师说》,我要求学生以“老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结果学生文章论文体散文、议论文、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无所不有;论立意有歌颂、有批判、有肯定、有否定、有期盼……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思维之活跃、先进、叛逆让人叹为观止。但不论何种形式,什么立意,敢于畅所欲言就是一种进步;敢于反叛也是一种创新;能酣畅淋漓痛抒心中所思所想所感,就是调文遣字能力的一点进步;能娓娓述说内心的种种情愫,就是作文能力提高的体现。


  总之,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特点更为鲜明,我们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与其花时间去议论语文教材的是是非非,还不如花精力研究如何用好教材这一例子,尽可能教会学生用好博大精深的母语。语文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吸收者,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升华为知识的播种者。


  参考文献:

  [1]徐龙年.论叶圣陶与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6(06).

  [2]李君.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3]徐珞翰.试述“对话”理论中的“文本”[J].语文教学通讯,2005(09).

  [4]毕晓祥.论如何有效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


  来源:成功 2017年15期

  作者:曹恒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