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浅谈九型人格的研究论文800字

发布时间:

浅谈九型人格的研究论文800字

典型人物:牛根生、雷锋 典型价值观: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先付出,再得到 常用词汇: 你坐着,让我来; 不好紧,没问题; 好,能够; 你觉得呢? 3号性格:成就型/变色龙 自白: 我坚信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我渴望事业有成就,期望被人肯定、理解、受人注意和羡慕,他们都说我急性子、爱比较,正因过度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而让我变成了工作狂。 性格特点: 目标和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为到达目的不择手段;随时随地改变外在;高能量;能言善道;重视名利,是个现实主义者,做事愿意走捷径,有极强的行动力,为达成目标会想尽任何的可能性做事必须要赢;不服输;做事灵巧;自信心强;聪明;喜爱支配,竞争心强;卖弄自己才华;喜爱比较;虚荣心强,爱表现自己,炫耀自己;重视形象,喜爱被别人夸奖;喜爱出头;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让人看到最好的一面,喜爱成为众人的焦点。 典型人物:刘德华、章子怡、巩俐、江南春、王石(简单、高效、粗暴,遇到对手杀) 典型价值观:超越他人、超越自我、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快鱼吃慢鱼、财富是我潜质的证明 常用词汇: 能够,没问题! 保证! 绝对! 最/顶/超 名人名言: 我并没有说要成为世界第一,我只是想超越在我前面的盖茨而已。拉里埃里森(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CEO) 4号性格:艺术家型/自我型/林黛玉(葬花) 自白: 我时常觉得自己独特与别人不一样,我很容易情绪化,情感世界较一般人丰富得多及充满幻想,又有时觉得自己有缺憾及不足。我渴望别人多些了解我的内心感受,但总是苦恼于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人能真正明白我。 性格特点: 讲究个性,渴望与众不一样;有艺术才华;我行我素,有深度,有品位。敏感;容易情绪化;嫉妒;爱幻想;创作力强;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浪漫、感性;不了解人情世故;占有欲强;喜爱透过有美感的事物去表达个人感情,内向,抽离,忧郁,追求独特的感觉;恐惧平淡,被遗弃,对人若即若离;寻求拯救者,一个了解他们,并且支持他们梦想的人; 典型人物:王菲、张国荣、亚里斯多德 典型价值观:创意与灵感追求独特品位超群 常用词汇:惯性持续静默(无语) 名人名言: 忧郁的男生是最富有才气的。亚里斯多德 5号性格:思想家型/科学家的性格,喜爱研究 自白: 我总是喜爱思考,追求知识,渴望比别人知的多、懂的多,了解周遭一切事物的原理、结构、因果以至宏观全局。我觉得做人要有深度。由于我不爱说好听的话,身边人总是说我不懂人情世故。 性格特点: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忘我工作;厌恶情绪激动的人;不喜爱喧闹,喜爱独处;与现实脱节,抽离,不喜爱群体运作;期望了解事情的全部,而不是部分;分析和逻辑思维潜质个性强;容易把复杂的事情分解;重视精神享受,不重视物质享受;做事情不喜爱被别人打扰。喜爱分析事物及探讨抽象的观念从而建立理论架构,百分百用脑做人,刻意表现深度保护保密。不重外表但注重内涵。喜爱被动,不喜爱主动。基本生活技能较弱。 典型人物:培根、李敖、马克思 典型价值观:科学管理学无止境 常用词汇: 我想/我认为~ 我的分析是~ 我的意见是~ 我的立场是~ 名人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6号性格:忠诚型/缺乏安全感的追随者 自白: 我为人忠心耿耿,但却多疑过虑,内心深处常有担心和不安,安全方面我总是想的太多,常因此拖延。我时常怀疑自己的潜质,无论做得多好,也需要别人的肯定方能安心。 性格特质: 始终和别人持续必须的距离;做事总是许多担心,恐惧犯错,过分谨慎;凡事做最坏的打算;防卫性强,缺乏安全感,怀疑而非明显的恐惧。坚信权威;需要团队;凡事有周详的计划;勤奋;逆商很高,人称打不死,有职责感,可靠;有职责感,重承诺;不喜爱受人注目,老二心态。 典型人物: 保守型6号:张学友(惶恐) 进攻型6号:曹操(先发制人,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天下人负人) 典型价值观:置之死地而后生、从最坏处着眼、凡事预则立、务实、稳健 名人名言: 最佳的防守,就是进攻。比利(前世界球王) 自白: 我喜爱新鲜好玩、自由自在、开心快乐的生活;厌恶重复沉闷的事情或空闲时刻。 性格特质: 当察觉压迫感来临时,我通常以活动来逃避,不愿应对;坦率自信;朋友众多;聪明;乐天派;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理想主义者,喜爱探索新鲜事物深知自我娱乐之道。不能吃苦;花心;精力充沛;怕束缚;天生热爱自由,厌恶规则,等级观念淡薄;不够坚持;做事缺少耐心;逆商不高;过程很重要,结果不重要; 精力充沛,贪食、惰性、不知足,及时行乐、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反叛;目标不清晰,无承诺感,大话西游。 典型价值观: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典型人物:周伯通、傻根、洪七公、曾志伟 常用词汇: 管他呢! 爽 用了/吃了/做了再说! 名人名言: 这个世界之因此完美,是我们能够选取快乐。华特迪士尼 8号性格:领袖型/大哥大和大姐大 自白: 我对人直截了当,有正义感,他人喜爱我与否,决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尊重我和敬畏我。喜爱带领并保护身边的人,但别人却不领我的情,反而认为我太过专横而疏远我。 性格特质: 霸道;喜爱控制大局;喜爱有很多人追随他;遇到问题立刻解决;脾气暴躁,不懂温柔,但在家里能够表现的和善。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敢冒险,是掌舵人、创业者、固执、支配性,热情助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以自己的方式行事,感觉迟钝,忽略他人的感受;激励别人,决不拖泥带水;对人防卫性强,不让人接近,强化外壳,防止受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九型人格(英语: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它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理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现代管理学EMBA、CEO12篇及MBA等主要将九型人格应用在组织发展、人才招聘及甄选等领域。九型人格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九型人格作为一个人格心理学理论在当前社会还未被主流心理学界认可,但是近些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威廉玛丽学院修读咨询教育学位的博士生萨拉·斯科特(Sara Scott)已经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九型人格系统做出了科学测评,其结果认定九型人格是个精确的系统。在当代,它虽然在商业文化下,仍是根据九种性格的号码特征而用于了解职场文化的一种测试,但是对于企业的前期规划、战略确定、教练指导、企业培训等方面,九型人格有很大的优势。美国亚力山大·汤马斯博士(Dr. Alexander Thomas)和史黛拉·翟斯博士(Dr. Stella Chess) 在他们1977年出版的《气质和发展》(“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一书里面提到,我们可以在出生后第二至第三个月的婴儿身上辨认出九种不同的气质(Temperament),它们是: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理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1]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自我提升和历练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人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们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人格最健康的时候,随时有人格整合的可能,例如:第9型的出现了第3型的特征,由原本的内向保守,变得充满活力,基本欲望得到满足,基本恐惧隐藏。健康的人格令人活出真我,心理平衡、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一般的时候基本欲望和基本恐惧浮现,由自我取代了真我,自我过分膨胀,自我防卫机制出现,心理变得不平衡,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为了满足基本欲望,可以不惜一切伤害人,也很容易屈服在社会的阴影下,人格的优点未能充分发挥。不健康的人格,可以说是一种病态,自我防卫机制失灵,可以导致人格陷落,如第五型人出现了第七型的缺点如失控、信口开河和生活奢侈等。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病,甚至自毁。当人格于极健康和不健康的时候,是有整合和陷落的现象,这会导致错误地判断人的基本人格,尤其是极健康的时候。两个独立的升华、恶化方向圈:第一条:1 → 7 → 5 → 8 → 2 → 4 → 1第二条:3 → 6 → 9 → 3顺向为人格升华方向,逆向为人格恶化方向。 例如一个2号心理健康时,便会同时出现4号的心理健康特征;若一个2号心理不健康时,便会出现8号的心理不健康特征,如此类推。第二条内也如此类推。人格升华的整合方向及其素质获得的提升表现:1 → 7:放下拘谨,宽容乐观,敢于尝试,获得“开朗”;7 → 5:减少冲动,处事冷静,深入思考,获得“理智”;5 → 8:坚强勇敢,果断自信,言出必行,获得“威信”;8 → 2: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心胸开放,获得“纯真”;2 → 4:坚持心愿,自我享受,爱人爱己,获得“谦卑”;4 → 1:安分守己,是非分明,客观冷静,获得“平衡”;3 → 6:尽责细心,三思后行,忠心耿耿,获得“忠诚”;6 → 9:随遇而安,放下焦虑,信服别人,获得“信任”;9 → 3:目标明确,勤快积极,自我挑战,获得“果断”。

九型人格的毕业论文

一言概之,九型人格看的是人性的本质,MBTI看的是行为习惯。

(建议根据实际了解的情况进行补充)

A、实施难度

(1)、九型人格难在人性本质难以捉摸。

例如,一号人格重在完美,本质是“外界对其进行全方位评价时难以挑剔”。而如果他成长的环境是对他的要求是“志当存高远”+“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的习惯就会很明显地凸显第三型特质,而第一型的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特质在测试中和甚至是平时的行为难以观察到。

(2)、MBTI难在,习惯除了收性格影响之外,也受主流意识的影响。

例如,本性中倾向于通过内省,自主思考/感受的人,因为外界对其有“外向、开朗”的要求,并进一步地在他成长过程中向他展示外向性格的优势,他仍会倾向于通过内省来认知世界,但也会开始有测试题中常提及的“喜欢待到聚会最后”、“喜欢到人多的地方”等行为。但他并不会习惯将重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他人的思想,而是信赖自己的分析/感受;也不会有“先做再说”的对外界的连续尝试的行动习惯、而是追求稳扎稳打一击即中。

另外,MBTI中第二维度的N与第四维度的P在行为上有相似之处,难以界定,有时候测试者会因为自己的“N表现”而在测试中对“P答案”表示Yes。这都是因为MBTI试图通过浅层的习惯界定深层的心理。

B、信度效度

不太清楚这个标准的意思,暂且界定为分析结论的可信度和建议的有效性,错了请在追问提及矫正。

九型人格:

如果能从一个人的价值观(最好结合他有印象的经历分析,另外,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不足取,已被现代神经科学验证为伪科学)入手,确定该人的基本欲望、基本恐惧等条件,在结合测试结果分析,可信度会高一些。否则单纯以九个分数的最高分将人定为某个类型,太过武断。有时,一个人的人格真正所属的,是分数第二或第三高的类型。例如我在A部分提到的情况。

而建议的有效性,最好能结合测试者的实际。例如,一个人如果对IT产品兴趣浓厚,但测试结果属于第二型(暂假定测试结果准确),因而建议他从事医疗、社会工作等,那这个建议真的是读死书的建议。建议测试者从事提供IT解决方案事业中,与用户接洽、客户资源管理等职位,才是切合实际的建议。

MBTI:

判断一个人同时具备多种类型的性格,更符合实际(尤其是中国的氛围,对个性鲜明不提倡,大家对外国的个性鲜明的赞扬,更多地带有一种猎奇和对国内情况的不满)。

和九型人格的效度建议一样,要针对测试者的实际情况。例如,大多对ESFJ型的建议是医疗,但如果对方对IT感兴趣呢?(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实际情况)建议往销售方向。

C、附图一张

例1:偏重内省/分析与“知识/知道”的人格第五型,在具备I与T的MBTI类型中跟常见。

例2:偏重外界规章、自身道德原则与理智、分析的ISTJ,在“不可挑剔”第一型和“不带情感地分析”第五型这两方面体现地比较明显。

这幅图有部分地方不够严谨,加之为外国人根据外国习惯总结,因而应该稍加处理。

可再多选几种进行分析。

D、如同开头所说,就九型人格侧重人性本质,侧重人的基本追求和基本恐惧,而MBTI侧重人的表面习惯及显意识。两者结合,通过人性的本质探寻表面习惯的由来,对人的分析将更加透彻。

鉴于你是要论文,估计是要马上获得结果的,所以不建议再看《天资差异》《请理解我》等书籍,上传一份总结过的分析文档,里面罗列很多关于这两种心理分析方式的主流观点,当然,因为多数是外国人的观点,一小部分得根据实际情况做改变。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九型人格》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型人格》是一本研究九种类型人格的心理学书籍。对这类书籍,我是心生畏惧的,这种畏惧来自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不好领悟的知识点。前面看的那本《自控力》,虽然也是一个星期读完,还做了读书笔记,可是从内心来讲,难度是有的,也需要去深究,仅看一遍是不够的,还应抽出时间多看几遍。

《九型人格》相比《自控力》更为枯燥,看了好几章,连个案例也没有,纯粹只是枯燥的理论,各种类型的性格,还没有理出逻辑关系,已经招架不住了。看到其他书友的读书笔记,把每一型人的性格画成了一个个形象可爱的小人,助人者,领导者,探索者……等九型人格,每种人格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瞬间让这本书有了高大上的亮点。

研究人的心理是一件神秘而可怕的事情,神秘自不用解释,“可怕”二字该如何解释呢,也许人的心理本就是难测,如若某人站在你的面前,你就知道他的想法,或别人能轻易进入你的内心,自己再无任何隐私,一切罪恶与美好尽暴露在阳光下,想着就可怕。忽然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这样的隐身衣虽然隐形的只是外在的躯壳,但我还是想拥有一件。

还记得很多年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沉默的羔羊》,剧情悬疑惊悚,与人的心理有些关联。已经回想不出来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看完那部电影,除了恐惧也许还有迫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情,而那一直贯穿整部电影的人之心理,到了电影散场,我也没彻底理清。好奇心真的无法战胜恐惧,而恐惧的产生不是那些血腥的场面,而是即使自己紧跟剧情,却还是一再判断失误。

这部电影中汉尼拔博士是精神病分析医生,同时也是高智商罪犯,可以轻易洞察他人的心理,也可以轻易进入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一手操控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这个能进入他人心理世界的博士让剧情变得扑朔迷离,也给"心理"二字披上了更为神秘可怕的面纱。理性,心智,情感究竟哪一个才算更接地气?

写到这里,我停了下来,问自己,人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可是我了解自己吗?或者是我自以为自己很了解,实际上连自己都看不透。

回想着自己走过的路,浑浑噩噩不知所措,有瞬间被世界抛弃的孤单,有脆弱无助仰望天空的泪水,有为梦想打拼的勇敢,有苦尽甘来的开怀,可是我知道在我身上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生命碾过的痕迹,都是上天的安排,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安排,但是任凭谁也无力去改变。

也许在我混沌不清之时出现在耳边飘忽的声音,不过是自己潜意识里最想对自己说出的话语,“我累了,想休息一下”。又或许世间真的有第四维空间,可以把心底里最深的秘密掩埋在时光里。认识自己,原来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三月份我读了《九型人格》,看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九型人格已早已听闻,在国外,《九型人格》是心理导读课本中最重要、最全面的分析读物,甚至成为了许多高等院校的研究课题(如美国斯坦福商学院)。

通过作者的话简单了解: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不同的人格。

优酷网古总裁曾经在看完《九型人格》后,针对生活、工作,他每每都有和以往不同的新的发现,那就是——原来对方完全不同的做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念。

是的,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是理念,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活动。

我理解的《九型人格》类似——人格是从性格和理念的角度分析的,一种能提现人高层思想境界及精神素养的独有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是值得每个人去尊敬的。一个人的人格与其家庭环境、知识结构、成长环境、后天培养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都会有他与众不同的人格。人格没有好与坏,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同时每个人都应尊重所有人的人格。

《九型人格》提供了108个简易测试题,通过这108道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属于哪一种。当然,这些只是抽样测试题,不完全准确,真正了解自己人格的并非这些测试题,而是自己。我觉得,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正确了解自己,客观分析自己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我看完这本书,和我当初做的测试题一样,我感觉我属于第二种人——给予者。

书中从主要特征、主要情绪、高层思想、高层德行、情爱关系、社会关系、自我保护等方方面面对给予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感觉都分析得很好,使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我感觉九型人格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最卓越之就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

同时,九型人格能帮助我们洞察忍心,用有效的方式对应他人,最终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在企业管理中,《九型人格》是一把了解和沟通的利器,管理者或用人部门通过对各人人格的了解,通过沟通,帮助员工分析和整理职业规划。把人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这是我看完《九型人格》的一些小感触,写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积极讨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完善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九型人格》一书根据人类性格中固有的特质,将人类分为完美型、给予型、成就型、悲情浪漫型、智慧型、忠诚型、开朗型、领袖型、和平型九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有自己的特点,对这个世界的观点看法也不同,而每一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如果打破自己的局限性,并避免与他人局限性的冲突,那么你做起事来就游刃有余了。

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

我们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在钓鱼时,它是坐不住的,看到蜻蜓点水,觉得挺好玩,放下鱼竿去捉蜻蜓;看到蝴蝶飞来了,觉得蝴蝶很美丽,又放下鱼竿去捉蝴蝶;最后回到湖边,蝴蝶没捉着,鱼也没钓到。

像我们这种机械制造企业,无论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车间工人,工作都是枯燥乏味的。进入企业两三年的职工辞职换工作的也不在少数。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学历高,理论一套套的,一到关键时刻就傻了眼。工作中普遍存在“浮躁”的现象,看了锅里的、想着碗里的,看了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并且抱怨:这个社会对为什么如此地不公平。耐不住索然无味的工作,见不得有能力的职工升职加薪。于是乎,辞职走人换工作,然后,重蹈旧辙!

“其实很多人的成功,不在于有多聪明,而在于能坚持,能把枯燥的事坚持做下来。”相信每一位抱怨工作无趣的职工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一些感触。俞洪敏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过,你面对第一份工作时,就不要去想成败,而是应该去想我怎么样全力以赴地把这份工作做好。只顾耕耘不求>收获,是做第一份工作时最重要的心态。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自身的性格决定了自己为人处事的观点及态度。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现实。我们如何摈弃性格的弱点,变消极意识为积极意识,利用自身性格的.精髓,打造完美的人生呢?《九型人格》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九型人格》一书分别辨析了不同类型人的性格特征、优点和缺点,并指导不同类型的人如何找到符合自己的成功捷径,在职场上如何与领导或下级交往。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别人,用清晰独特的眼光透析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引领我们洞察更高层次的自我,挖掘自身性格的精髓,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九型人格》一书是每一位人的人生指南!

最了解自己的人真的是自己吗?在自我觉醒未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说这个话还为时过早。可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最后还得是自己,因为内心的声音只有自己才能听到,再高明的导师也只能做你的一面镜子,引导你、启发你去往内看自己,洞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声音,最后自己告诉自己,我是谁。

九型人格,未上之前我也只是大致感受这是一门心理课程,可以帮助自己看到自己属于什么样的型格,从而对自己有更好的认知,对其他不同性格的人能更多一份了解和尊重,学以致用与工作与生活了。去上了九型人格的课程才发现,之前的理解太浅薄,九型人格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与作用。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门心理学课程,也是一种帮助我们进行灵性成长的工具,九种型格就好像九扇门一样,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一扇修行的入口。找到自己的那扇门,与障碍点,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本来的面目,有针对性的去突破自己的障碍点,那么在工作雨生活中将会了很大的突破,让自己的灵性得以成长,找到“回家”的路。

人的学问还是要通过人来学习,在没学九型人格之前,通过看书,我一直以为自己具备九号人格的特质,通过互动体验式学习了九型人格之后,以前认为的那个我,是我自己的认为而已,并非是真实呈现出来的自己。

人往往会被自己所欺,以为自己是这样一种样子。其实是因为自我觉察能力不够,觉察不到内心的感受与声音,找到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对自我认知造成偏离。

这样就会忽略掉自己人格中的根源性特质,而这个特质是伴随一生的,也是一生要去突破的障碍点。当我们不能正确深刻的认知自己的时候,障碍我们的那个点我们看不到,错误的把自己判断成了其他型号的人格,就无法去正视、接纳与突破,成长之路将会受到障碍。

也无法很好的去洞察他人,了解他人的人格特质,看不懂不同型格的人,就会少了一份理解与包容,父母、朋友、夫妻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往往来自己,自我认知不足与认知他人的不足。提升这点,将更有利于关系的融合。

两天的学习收获很大,找到了我自己的人格特质属于那种型号,也看到了我与生俱来的根源性障碍,性格会跟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有所变化,而人格则是与生俱来伴随人一生的,是一生的课题。

九型人格又呈现一个动态性,知道自己的特质,去修正与突破,而非要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

找到真正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在一次面试的时候听到面试官说起过九型人格,说它是风靡职场的识人指南,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必修的课程,还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培训教材,所以对它一直充满着神秘感,在那次面试结束后就去图书馆借了这一本书,来研究看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对世界那么多的企业有如此大的影响。

在打开书的第一章,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是天使,也是魔鬼。我的内心一震,应该没有人把自己看成是魔鬼吧,在我看完这一章后,我就明白了,它这一章中讲述是的一个美丽的姑娘因为人长得漂亮而遭人嫉妒,而被恶作剧,因为姑娘内心善良,去满足丑陋无比的老婆婆的要求,不仅没有被整到还得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这让那些人很惊讶,她们也去找项链,结果因为她们不但不帮助别人还恶言辱骂别人,而最终被河魔吃掉。

这个神话故事,它其实暗示了我们的内心,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个幽暗的山洞,面在山洞口都站着一个丑陋的自己,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与魔鬼同在。天使代表积极向上,是人性的光辉;魔鬼代表消极负面,是人性的弱点。如果想认识自己,就要勇于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

九型人格是经验不是理论,它的由来是一个俄国人到阿拉伯一带探索人类文明时在山洞里发现的,9种性格以前是用数字代表的,因为数字是中性而客观的,所以有人觉得这样有点不够人情味,于是又根据各个类型的物质给它们冠上了各,这就是九型人格的由来。它们分别是:

1、完美型。

2、助人型。

3、成就型。

4、感觉型。

5、思考型。

6、忠诚型。

7、活跃型。

8、领袖型。

9、和平型。

每个号码内心的动机是不会变的,只胡外在的表现在顺境和逆境中会有改变,九柱图拆分一下,可以分解为圆、三角形和六边形。圆代表性格的整合,也就是说无论做哪一行,只要你找到自己的使命,你就可以把自己擅长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使你的生命获得圆满。事实也就是这样,如果找到了自己所擅长的,你做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就会很轻松。

就好像你口袋里的银行卡,如果卡上就有几千元,你怎么都觉得钱不够用;如果卡上有几亿元,你就再也不会捉襟见肘了。三角形代表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有些东西是天生比如长相、性别、出生日期等,这些一般是我们无法改变、无法创造的;有些东西是后天的,比如说配偶、工作、方式生活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六边形代表六六变化无穷。光看九型人格的书是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因为九型人格是一种经验,而不是理论。九型人格的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各种类型的不同,还表现在各种类型在顺境和逆境中的表现也不完全正确相同。另外,心态不同也会完全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们经常会差异:为什么同一种性格类型的人,表现怎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在九型人格中,1~9号都有着不同的使命,1号说,我的使命是公正和善良;2号说,我的使命是把爱带给人间,我的世界就是爱的世界;3号说,光有公正、善良和爱还不够,我的使命是建功立业,我把成就带给了这个世界;4号说,我的使命是把独特的美带给人类,我的一生都在不断创新,创造独特、另类的东西;5号说,你们做了这么多事,谁来帮你们归纳总结呢?

我来吧,我把所有人的经验归纳总结成书,把知识带给世界;6号说,我带来了一个算式,1加1等于几?1加1用好了就等于无穷大,所以我把忠诚带给了这个世界;7号说,我把快乐带给大家吧,我的使命就是快乐;8号说,你们干这个,干那个的,谁来领导你们呢,我来领导你们吧,所以我是做指挥者的,我们使命就是权势;9号说,我把和平带给了世界,我的使命是和平。

1~9号都有自己的特殊使命,这个特殊的使命就好像我们内心的一团火,是我们内心的激情。我们都是带着特殊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因而我们的号码是一生不变的,就好像出生日期永远不变一样,我们的使命决定我们的取向,决定了我们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

这一本书还针对9种不同的类型,做出了不同的分析,九型人格,它是人生中的一个桥梁,书中还有好多深奥的东西,我只是大概的能看懂一点点,还有好多的知识等我进一步的去理解,去探讨,要想把这一本书完全看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九型人格》一本砖头般厚重的书,说它厚重,不只是因为它的页数太多,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内容足够吸引我的注意力。几个月前曾在收音机里听到有关九型人格的讲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九型人格这一概念,这次讲座无疑打开了我求知欲望的另一扇窗,所以一直想走进人格世界里,去看看人格的奥秘。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书,不在乎价格的高低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等待书的日子是一段漫长经历,所以当我捧起它的时候,分外兴奋。

拿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我是哪一格,108道题告诉我我是五号性格,于是翻到5号性格的位置,渴读起来。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没想到世界上居然有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人,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虽然文中很多部分跟我的性格不吻合,但中心部分、关键部分,还是十分贴切的。我搞明白了我为啥喜欢独处,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我紧张的心绪才会放下,我的真我才会回到我的身体上、自由的释放着整日不得释放的自我。

现在想想,以前不与同事坐班车或是一起搭车的时光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光。6公里、20分钟,我独自骑车时而欣赏路旁的舞动的树叶、时而思绪飞扬,用心灵拥抱着空气——只属于自己的空气。车轮压过这六公里的路便是我自己的路,这精短的20分钟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到了单位我要与人相处,实在太吃力;倒了家里也要与人共处,被囚禁的心灵不得安生。唯独倒了夜晚,当所有的人都安睡,仰望着月光与星光才开始了我的物魂对语。

书中说我是观察者,我承认,我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在任何与人相处的时间里观察着这个世界;书中说我是私密的人,没错,我从不愿意拿自己的秘密与人分享,被别人看重心思的感觉无外乎裸露这身体站在别人面前。书中说我有全知的欲望,没错,我总想让自己读的书更多,因为这样可以给我一点安全感。

害怕才是5号性格者的本质,这本书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分析过后,搞明白了,是因为自己缺少了自信。性格或许不需要改变,但人要适应社会,还是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些吧!

近利用闲暇时间,读完了帕尔默著的《九型人格》,厚厚一本,感慨颇深。

《九型人格》是基于九型人格论写成的一本入门书籍,按照其说法,他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分成了九个类型。不管你是男是女还是比较另类也好,也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国家或者在历史上扮演过什么角色也好,都逃不过这九种类型。假如你曾很深入的研究过九型人格论,并对其了如指掌;再假如一个你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站在你面前,但你已经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那么你就能完全在一件事发生之前就能准确的预料到这个人会就此件事做出什么样的反映,甚至是说出什么样的话。九种类型的性格分别为:一号:完美主义;二号:给予者;三号:实干者;四号:悲情浪漫者;五:观察者;六号:怀疑论者;七号:享乐主义者;八号:保护者;九号:调停者。

本书的作者对人类性格类型有很深入的研究,里面的案例、分析,如浩瀚的星空奥妙无穷,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待改进的地方,就好像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哪两个人的性格是完全一样,但是性格又会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每一种性格都有进化的可能。九型人格最卓越之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它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人心,用有效的方式对应他人,最终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本书所要表达的是,九种类型的人并无好坏之分。或许你喜欢其中的一种类型,但你却并非就是那种类型的人。或者你一直以为自己是属于第一类型的人,但后来有一天你也许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是第二类型的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否则会让我们失去许多本已拥有的东西,时间才是最可靠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一样困难。就象爱因斯坦所提,人的一生,脑力上发挥的能力才百分之几,人能对自己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人的因素,是一个变量巨大的因素,也是个博弈的过程,存在着无数种的可能。而人生,就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然的博弈过程。

一个乞丐与一个富翁,他们可能是同一个类型的人;一个囚犯与一位法官,他们也可能是同一个类型的人。无论我们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都无法定格我们的未来。正如一句哲言所说: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要到哪里。

“九型人格”是关于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的理论,是由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十九世纪介绍到西方的,他是一位把东方哲学的精神教义介绍到西方的先锋。此书是“九型人格”一代宗师海伦·珀尔默的著作,内容深入浅出,看了之后获益匪浅,给我两个最大的启发是,要走出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感受他人思想;还有,我们认识自身的性格,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分类到某种性格中,而是为了把它抛开,让深层的意识得到展现,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

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的许多烦恼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视而不见,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葛吉夫认识到人类有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我们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没有什么是清楚和客观的,因为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总是夹杂着自己的好恶和偏见。除非我们放弃这种错误,否则我们怎么能看清人和事的本来面目呢?除非我们能首先把性格除掉,否则我们怎么能从灵感和直觉中,而不是从我们的智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呢?不过,一旦我们已经形成的性格开始弱化,我们就会听到一种回家的呼唤,我们找到“真正自己”的希望就被唤醒了。重新找到我们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本来关系,这个过程就像一条回家的路,走这条路需要我们把成熟的性格和对本体的感应能力融合起来。

九型人格理论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类型,但认识人的性格不是为了把人的性格分类。当我们先如性格分类的泥淖时,我们就会对所有人进行分类,把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放大,从而让这种性格更加明显。反之,人们也会根据我们的性格类型对待我们,而我们因而更加深信他人对我们的解读,于是,我们往往会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当作是真正的自己,并且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九型人格这个系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要抛开自身,挖掘深层次的自我,去弄清楚那些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性格模式,最终把这些性格模式放到一边,来挖掘我们的潜能,追求更高层面的意识。

九型人格的感知和情绪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改造我们的个性。但它不是真理,不是事实。他只是有关性格的理论。

九型人格是最近在欧美比较火的一个关于分的性格的书。书中对于九种人格的每一种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不过总体感觉书写的比较闷,感觉与生活颇为脱节,然而作为一本本身偏学术的书,这也是有必要的。与一般的星座生肖秣陵两可的语言很不同,书中对于每一种性格都有一种精确的定位,而且分析的较为客观,而我现在也在尝试可能不能把自己周围的人与九型人格的类型对应一起。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对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有多符合,而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同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有效的反省与改正。

做完这样的反思和对照,我发现九型人格理论真的大大帮助我对自身认识的突破,也让我对完善自己的性格有了个明确的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只要心中记住只一点,“九型人格”就能成为每一个人的强大工具,来开启通向深层自我的大门。

浅谈护理的发展论文800字

每个人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不同。总的来说护理这份工作是比较辛苦的,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又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医生、病人和护士三者的关系,要求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一、对护理专业的认识1、每个人对于每个专业的认识都会有不同的地方,护理这份工作是具有平凡性的,每个护士都是平凡的人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职业竞争相当激烈的时代,我们必须使具备更加强大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对未来有一个长久的规划,对现有的资源和时间有一个合理的统筹规划,以提前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度。因此,我们必须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的将它落到实处。当然,生活充满了变化,我们必须不断的更新和修改,以助于我们更好的完成它。 自我评估:要更好地做好将来从事的职业,就要更好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制定将来要改善和保留的计划。我认为我善于与人沟通,富有同情心,而且注重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我现在还是一名在校就读护理专业的中专生,学校注重的就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我也受益良多。我认为我会学到更多的护理知识。但是,我的理论知识欠缺,还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丰富自身理论知识,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

从自己对护理专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讨论即可,这可以写的东西很多,综合知识更加多元化的护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护士的发展方向

在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出台了关于《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展规划,文中提到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

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在护士队伍的不断壮大的同时,护理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也逐步的提高。护士队壮大也导致了护理事业的问题上有了新的挑战,但同时护理服务领域的多方面的出现又给了护理领域巨大的机遇。

未来,护理服务领域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医疗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注重教学法的研究,教学成绩突出,获得校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奖,或在校内主讲过观摩教学课;教学成绩优秀。任现职以来,出版过学术著作,或独立完成并公开发表过两篇以 上的学术论文

谈谈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从两个方面看待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其次是护理专业的定义。

1、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每个人对于每个专业的认识都会有不同的地方,护理这份工作是具有平凡性的,每个护士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事物当中护理工作只是基础部分,但也是在其中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测血压、量体温、打针输液等,这都是不可或缺的。

护理工作也是整个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在临床上,护理工作是直接跟病人接触的一线人员,关系到能否协调医生、护士、病人三者的关系。所以说虽然医护工作必不可分,但护理工作还是有着自己的专业性和特色。

护理工作也是要对别人充满热心和爱心、责任心。护理的任务目标及时帮助病人能够恢复健康、促进病人的健康生活,在护理面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对生命有崇高的敬意。

2、护理专业的定义

护理专业是我们在大学里面一种专业类型,护理本科专业学制是四年。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是要培养有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习护理专业主要的是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这个的基本能力是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系社区的变现。学生毕业之后可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以及护理科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用爱与专业诠释护理文化

十九主题论文800字

青年人要敢于有梦。“梦想还是要有的”,人对于梦想追求的过程,才是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关于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 作文 ,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作文1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民族复兴的重任需要青年一代奋勇承担。百年来,一路风风雨雨,“五四精神”却绵延不绝,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正是我们汲取力量的源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品味文学盛宴,立志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感悟爱国之心熊熊燃烧,立志报国。谁是最可爱的人?__志愿军们!书中的描写让人既心潮澎湃,又惊心动魄。当读到邱少云,忍受烈火考验,为掩护战友一声不吭,默默地为祖国燃烧了全部的生命时,我们怎么能不感悟到“捐躯赴国难”的决心与勇气?当读到黄继光,以身作墙,挡住敌人千子万弹,我们怎能不认同他“视死忽如归”的豪情壮志?当读到董存瑞手持炸药包炸桥,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我们更是感叹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新时代,民族复兴与国家圆梦之路仍很漫长艰辛,青年们就应勇担民族重任,弘扬爱国精神,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这也是“五四精神”核心所在。

读《平凡的世界》我们感悟壮阔时代画卷,领悟奋斗之路,在新时代征程中立志走好青年一代的奋斗之路。书中展现的一个家族几代人坚持奋斗的时代 故事 ,正启示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找准个人际遇与机缘,使命与挑战。“这个家只要还有一个人在读书,这个家就有希望!”这句话振聋发聩。这不正启示我们奋斗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吗?想当年“五四”运动宣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现如今,我们新时代青年立志“进步”,在“科学”之路上破冰前行。正如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自主克服沉管难题,终使“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又如无数的科创企业中,青年们勇担科研大旗,夙兴夜寐,宵衣旰食,让我国走在科技前列。

读__的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读出了青年人应有的朝气与自信。青年人正应像“早晨八 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自信迎接挑战。这不也正是“五四”运动的提倡吗?当看到青年扶贫干部张渠伟呕心沥血献出六年的时间改变贫穷,又看到了在冰场上为国争金的武大靖,我们可以品悟青年人应有的饱满的精神状态!

__说过:“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新时代里,青年们正要牢记嘱托,不忘使命。在“五四”文学作品里,我们充分汲取爱国,奋斗,进步,自信,乐观等精神力量,立志报国,奋斗,进取。我们一定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像__说的“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

新时代,不忘“五四”初心,立志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担负民族重任,不负崭新时代,我们全力以赴!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作文2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青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无数的优秀青年用他们的身躯扛起了国家的未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四十年以来,涌现的一批批优秀青年更是层出不穷,时代为优秀青年提供绽放光芒的世界舞台,优秀青年为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而现在,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我们又该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青年?毕竟,时代,在优秀青年手中。

什么是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是在黑暗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探索尝试;是在高峰前不畏苦难的发奋图强;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是在科技道路上拼命向前的创新精神;是在严寒中送给他人一丝温暖的助人为乐;也是放眼世界,心怀大国自信的国际思维。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青年成为那个时代的光芒。如霍去病在青年时的奋发向上;如__青年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鸿鹄大志;如志愿者们在贫困地区奔波的助人为乐;如青年科学家不思茶饭的创新进取。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推动了那个时代的发展,时代在优秀青年手中。

为什么要成为我们这个新时代的优秀青年?优秀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织;优秀青年的成长与时代共同向前;若没有了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时代便如同失去的火焰的太阳黯淡无光;若没有了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国家便如同被关在铁笼中的老虎,虽能吼怒,却无脊梁;若没有了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我们也没有了目标与方向,像黑暗中的帆船不见灯塔的光。所以,我们要更为自己的目标,要成为国家的希望,成为时代的光芒,新时代在优秀青年的手中。

我们将如何成为新时代的的优秀青年,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为何不可以是我们?我们脱离了从前的贫穷和落后,脱离了从前的黑暗和懦弱,我们不必再唯唯诺诺的怕别的国家欺负,我们不必在担心自己的饥荒何时来到,我们不必再祈求神明给我吗温饱的基本生活,这是一个新时代,一个站起来的时代,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可是在这一个光明的时代,还有一些黑暗的角落需要我们去探索;在这一个前进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用技术创新先发制人;在这一个和平的时代,还有一些人需要我们送去温暖的怀抱。优秀青年似火光似雨幕似青龙似白虎似日出的希望似日落的辉煌,我们是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是时代的引领者,是时代的前行者,是时代的主导者。

优秀青年与时代紧密相连,我们是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新时代在优秀青年手中,在我们手中。让我们行动起来,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作文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和使命。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与时俱进,真正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被动青年”,他们因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喜欢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习惯于懒散和逃避,而变得“佛系”。青年的发展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紧密相关。只有主动锻铸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自觉锤炼高尚品格,才能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此,我提出如下倡议:

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要自觉厚植其根。“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剩下的扣子都会扣错。在这一时期,尤其需要以德为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更要善于知行合一,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如果不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可能会疑惑、彷徨、失落,偏离健康的成长航向。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自觉的信念理念,当代青年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

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要主动强壮其志。《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面对信息时代、多元 文化 ,当代青年理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敢于实践的行动。青年是最富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当代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谱写不断创新创造的精彩篇章。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要自觉繁茂其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在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包容开放中树立家国情怀、远大理想。既要有“小德川流”,丰富内在修养,在细节上下功夫;也要能“大德敦化”,胸怀世界和未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志向,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党的十九大 报告 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 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树立远大理想,自觉践行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作文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老一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青年一代,成长路上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青春就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青年要努力“学”。十九大报告内涵丰富,青年对重大理论的学习领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复学、认真学,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对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

青年要认真“传”。在工作生活中,青年要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十九大报告精神传达给跟更多的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思想、方针政策,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形势,让人们心中拥有更多的“中国自信”。

青年要积极“做”。青年要用新时代的标尺审视自己,在新征程的中锻造自己,努力练就更敏锐的眼光思维,更宽广的格局视野,更高强的能力素质,更自信的胸怀气度,更坚毅的意志品格,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地学习本领、磨砺本领、提高本领。

新时代,新作为。对于青年来说,只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一腔报国热血,把理想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就能打拼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肩负神圣使命的青年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 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作文5

文明自古以来就经历从蛮荒愚昧到文明开化,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文明之间的进步是巨大的,是人类日新月异的巨大变革。文明之间的交融与冲击并不一定是和平的,有时也是暴力血腥的。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世界贸易的交流沟通,但也产生了黑奴贸易的罪恶行径。当然,寒冷的冬天终会过去,文明的世界将春暖花开。世界的未来应该是多元,平等,包容的,人类也应是多彩多样的色彩。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借鉴的价值。西方社会的海洋文明,东方社会的农业文明,以及古老的奴隶文明。世界从来不是单一文明的舞台,而是各种各样的民族之林。民族之林如果只是一种样子,那么也就失去了一些活力与色彩。世界需要多元化的发展。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而有交流借鉴的前提。西方文明来自工业文明,在近代冲击着农业文明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文明在于海洋文明交流沟通时不应有自卑的怯懦,应该保持不卑不亢的从容与安然。平等是我们可以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是我们可以营造一种自由积极的精神氛围的前提。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借鉴的动力。中华文明以开放自由为宗旨,一直以中西结合,相得益彰。蔡元培在建校之初便以多元包容的态度,广纳封建儒生与新兴学者,让新旧思潮共聚一堂。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唇枪舌剑。这些种种,都让学校思想焕然一新,中华文化发展壮大。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需要平等的理念和开放的心态,中华自从大唐以来,便于世界文化紧密结合。大唐天子平等对待各族人民,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海外各国。受到了蒙古等塞外游牧民族的广泛赞誉,并得到海内外的一致赞誉。

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更加的明智,对于新时代下的外交,我们同样要不卑不亢,以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新问题,并以包容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各个民族。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更加的积极主动的面对新时代,新社会,无论是面对来到本国的 留学 生,交换生,还是以留学生,交换生的身份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都应该更加的平等,多元,包容的去面对。

新文化,新时代,我们青年准备好了。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作文【5篇】相关 文章 :

★ 2022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有感作文十篇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作文高中5篇

★ 2022新时代青年节作文800字精选10篇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作文精选(10篇)

★ 2022青少年关于做新时代的筑梦人主题征文5篇

★ 2022学少年榜样做时代新人优秀作文5篇

★ 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作文800字范文5篇2020

★ 争做时代青年优秀作文800字5篇

★ 奋斗新青年追梦新时代话题征文大赛范文素材【5篇】

★ 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的征文梦想与青春主题五篇

一、四个历史时期,四个伟大飞跃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和新时期: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4、******: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次历史性飞跃。

2、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 列基本问题,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两个确立

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五个方面总结百年奋斗历史意义

1、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2、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3、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4、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5、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王庭大(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

“两个确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会指出,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的指导地位。学习六中全会精神要特别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极端重要性。“两个确立”对于开启新征程,建设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指引航向。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深厚人民情怀、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了新征程、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

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确立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不迷航;就能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要始终坚持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个确立”,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伟大的事业就有正确理论指引,中华“复兴”号巨轮就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刘峰松(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

浅谈“十个坚持”对履行好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启示

《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些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开创未来的根本路径与行动纲领。

中国科学报社作为深耕科教领域的全国性媒体,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结合中国科学报社当前开展新闻舆论工作实际,浅谈“十个坚持”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开拓创新”“坚持人民至上”的启示: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要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网,强调党管媒体、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

其次,“坚持理论创新”就是要创新中国新闻理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努力做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三,“坚持敢于斗争”就是要勇于开展舆论斗争。统筹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好正面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也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坚定立场、及时发声、敢于亮剑。

第四,“坚持开拓创新”就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应当更加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第五,“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走好群众路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直有“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本质上就是落实好群众路线。针对当前互联网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开展网上舆论宣传,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关键。

中国科学报社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力加强党对报社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向未来,中国科学报社将努力打造中国领先的科学融媒体,助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政治部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

党领导中物院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回顾党领导下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事业伟大历程,对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物院事业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诠释了六中全会对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对“十个坚持”的有力佐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和魂。上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作出了发展中国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形成了全国大协作、集智攻关的工作格局,以最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关键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在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中物院都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国防尖端武器及其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为一流军队提供一流装备。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奋斗基点。原子弹研究刚起步时,在没有现存的资料技术可以学习借鉴的情况下,广大科技人员从最基础的书籍学起。氢弹研制更是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信息资料,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开始探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从事氢弹理论先期探索的队伍转入中物院理论部,仅用两年零八个月,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的伟大奇迹。

坚持自主创新是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中物院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优选技术路线,集中力量研制有限型号,确保突破关键性技术难关,一步一个脚印,几步上一个台阶,实现了科学技术上的跨越发展。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推动原始创新,不断形成科技创新的集成优势,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在随后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中,都始终坚持这条工作路线。

党领导中物院事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和启示弥足珍贵,将指引我们站在历史的深厚积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王素琴(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决议》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主题主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新征程上奋力夺取的根本保证。

百年来,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的伟大实践,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当前,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更需要依靠党的领导这个“定海神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在******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确保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形成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决议》提出“两个确立”,为我们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始终掌握******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不断书写******新篇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两个维护”放在首位,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落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黄小茹(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十个坚持”是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

《决议》全面总结党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科学概括出“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回答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系统揭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历史规律。

学习“十个坚持”,首先是要认识到这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十个坚持”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学习“十个坚持”,其次要认识到其逻辑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属于战略统领方面的要求;“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属于方向道路方面的要求;“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属于路径手段方面的要求。从战略统领到方向道路再到路径手段,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严密的逻辑体系。

学习“十个坚持”,还需要深刻认识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历史规律的昭示,是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十个坚持”融入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去。百年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首先有绝对足够的自信来讲党创造伟大成就、伟大转折、伟大奇迹的成功密码和深层逻辑,这就是“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其次,要讲好“十个坚持”,在教学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持宏观叙事和微观讲解相结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讲顺了、讲通了、讲透了,具体的事情又能梳理出道理、逻辑、理论,才能让学生在历史比较中深入体会、理解“十个坚持”历史经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才能“信”和“服”,才能领会全会、《决议》精神,从而自觉、自信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

曹志红(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深刻理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全党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创造了******的伟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体现了这个阶段的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这十三个历史性成就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办好中国各项事情的关键;推进******,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进******大国外交等,是全面建设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为全面建设国家保驾护航。

我们要全面透彻领悟党在******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要深刻体会党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最后要号召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坚定不移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董天美(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决议》中,“十个明确”和“十个坚持”都对共同富裕提出了要求。中国的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总体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这是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共同富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中国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为全面建成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这是整体性推进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共同富裕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超越了西方福利社会以资本财富多寡为判断依据的“全民富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在注重经济建设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注重政治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化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有利条件、生态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三,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正确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过程,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优化分配结构的过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通过收入分配的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观,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这是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董艺(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深刻理解“十个明确”的内涵与发展

《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科学、全面、准确地阐明了的理论内涵和核心要义。

首先,新增“两个明确”内容,凸显时代课题。与十九大报告相比,“十个明确”中第七个明确“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十个明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作为新增内容,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上都与新增的时代课题密切相关,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明确”共同回答了时代课题之问。从这个意义而言,新增的“两个明确”内容,凸显了时代课题。

其次,结构顺序调整优化,突出党的领导。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由“八个明确”的第八条提升至“十个明确”的第一条,这一调整凸显了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后一条以“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收尾,与第一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首尾呼应,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再次,条目表述补充完善,深化规律认知。“十个明确”中的第一、二、三、九条分别在“八个明确”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完善。第一条增加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容,第二条结尾新加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条新增了“发展全过程民主”,第九条还增加了“******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总之,“十个明确”与“八个明确”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体现了创新与守正的结合、理论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以“十个明确”作为核心要义的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何迪(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从建党百年青年寄语看中国共产党育人思想的逻辑演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寄语青年,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实际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成长发展,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梳理建党百年青年寄语,有助于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育人思想的逻辑演进,对******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寄语的关键在于组织青年团结奋斗、通过工农武装成为一股积极的革命力量,并指导青年同一切内在的和外在的、陈腐的和反动的思想作斗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工作上就呈现出了教育青年勤俭建国的重要特点,即以青年团组织为依托实现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导;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倾向于对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即引导青年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广大青年与时代共成长,在享受利好的同时,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承担起艰巨的时代使命。“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寄语******中国青年,“******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纵观建党百年青年寄语的演变,体现了历史和时代变迁对我党育人思想的影响。对于青年而言,我们既是时代的剧作者,也是剧中人,要以“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气概,把握历史契机,学以成人,做以成人,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高兴(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决议》指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判断,标志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并确立了该思想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得到充分检验的百年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国正处于多种风险和矛盾的易发期,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人民性。提出“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所作的深刻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人民性的最高回应。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坚定地迈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参考一下私信发给你的文章了。

浅谈离婚的论文研究

美学者为中国老龄化问题敲警钟 指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人口网 2004-06-09 15:49:53--------------------------------------------------------------------------------“人口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正把中国引入一场深刻的人口转变。”据本周的《华盛顿观察》报道,美国2004年4月19日公布的一份相关报告提到,“三十五年前,中国年轻人是老年人口的六倍,从现在起的三十五年后,折椅关系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年轻人口的两倍。” 这份名为《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the Graying of the Middle Kingdom)的人口报告,由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出版。它阐述了中国未来的人口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问题,并警示中国,如果不准备充分,中国将在本世纪后半叶面临一场危机。 报告的两位作者之一,CSIS全球老龄化问题主任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说道:“中国政府已经朝向正确地改革方向前进,但要成功实现改革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到2040年,中国将有3亿9700万老年人,比目前法、德、意、日、英五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其增长速度令人惊讶!”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银发中国》报告建议,中国应将将老龄化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考虑。为了说明问题的紧迫性,报告将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报告指出,中国的工作人口到2015年将达到一个顶峰,随后下降。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劳动力大军。 其次,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35年前,中国的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但今后的35年中,这个比例会扭转为1:2。中国的人口转型正在急剧变化。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年龄会比美国人大。 最后,老龄保障体系不完善。总体来说,四分之三的中国工人根本没有正式退休金。如果中国不在这方面进行改革,那么未来将有成百上千万的老人因贫困而缺乏退休金、医疗保险和家人的照料。 在杰克逊看来,老龄化对中国改革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中国能成功克服挑战,未来将更加繁荣,而整个世界都与中国的成功攸关。就像报告中预测的那样,如果中国成功完成转型,“整个世界都能从这一前景获益”。(李燕)中国人口网

专家解析中国内地离婚率上升现象 日期:2004-6-28 12:47:07 新闻来源:本站 作者: 新闻阅读次数: 如何看待离婚率上升现象,怎样认定离婚标准,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在最近由中国婚姻法学研究会举办的「婚姻法修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据有关方面统计,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离婚率直线上升。一九八零年中国内地结婚七百十六万六千对,离婚为三十四万一千对,离婚率百分之零点七。至一九九五年,结婚为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对,离婚则达到一百零五万五千对,离婚率为百分之一点八。十五年间,离婚率上升了近三倍。一九九七年,中国内地离、结婚比率为十三比一百左右,而一九八零年这一比例仅为百分之四点七五。 从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离婚案件数量来看,一九九零年是八十一万多件,一九九一年是八十六万多件,一九九四年上升到一百零三万多件,一九九七年达一百二十四万多件,一九九八年略有下降。另外,还有多数人是到民政部门办理协议离婚的。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认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离婚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一次报告中提到过的:一是广大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束缚,为追求幸福的婚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要求离婚,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从这点来看,离婚率升高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二是少数的暴发户喜新厌旧,或喜新不厌旧,利用金钱玩弄异性,这是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所以,离婚率上升不能单纯地说是好事或坏事,应该具体分析。总体来说,社会进步了,人们的自由度更大了,更愿意追求幸福的婚姻。中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是自由的,受法律保护,但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经调解无效,可以判决其离婚。我们既要保障离婚自由,又要反对轻率离婚。一九七九年,中国的离婚率仅为百分之三,而现在是百分之十三左右,从纵向看,中国离婚率上升比较快,但从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尚属低离婚率的国家之一,所以说中国是婚姻家庭关系比较稳定的国家。 杨大文教授认为,近十多年离婚率上升的原因,除了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外,最主要的是现代人对婚姻品质的期望值远远高于上一辈,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离婚就是必然的选择。在这里,离婚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只要婚姻还有一线希望,就应该尽力挽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婚问题会有逐步完善的解决途径。 对于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婚姻法学界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即将现行婚姻法的「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修改为「婚姻关系确已破裂」并辅之以列举性事由,从而解决现行婚姻法离婚标准难以掌握,司法实践中判案结果宽严不一的问题。 巫昌祯教授认为,现行婚姻法认定离婚的标准是「感情确已破裂」太笼统,不好掌握。因为感情问题所反映的是人的主观世界,而婚姻关系是客观的社会关系,法律应当调整后把「婚姻关系确已破裂」作为离婚的理由,再在法律条款中列举若干具体情形作为婚姻关系确已破裂的尺度,使离婚的法定理由更加具体化,使它具有可操作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 于学军一、引言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3亿未成年人口简单。因此,考察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它会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 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 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更低。人们对目前总和生育率的水平众说纷纭,低的低到1.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二)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主要观点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认为,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看,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并非名列世界前茅。中国老年人口有40年的高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口转变快,但人口增长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受人口政策的影响甚大。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邬沧萍提出的最新观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老年人口的数量问题,而非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高低,因为无论比例多高或多低都是相对的,而数量是绝对的。据此,他指出,人们要从新的视角审视计划生育在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认为老年人口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老年人口变动,而老年人口变动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紧紧连在一起。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分析之后,他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二是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具有阶段和累进的性质;三是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北京大学袁方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徐勤认为人口转变速度将决定人口老龄化强度。人口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任何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只是由于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速度不同,导致人口转变的速度不同,从而人口老龄化的强度也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人口转变速度快得多,因而在人口转变的后期将出现老年人口比重急剧增长的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乔晓春通过对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认为,在分析人口老化影响因素时不能只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现实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巨大作用。从现实看,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作用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还要大(虽然历史上年龄结构最终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过去往往只重视出生率、死亡率对人口老化的影响,而忽视了现实存在着的年龄结构的作用。史菁的研究认为,运用稳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人口处于急剧转变之中。以往根据稳定人口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对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在人口老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然而通过对9个方案人口动态模似的结果分析,史菁却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死亡率下降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作用与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同样重要。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并不是促使人口老化的唯一因素,中国的人口老化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曲海波以中国1964年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运用人口预测方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并没有使中国人口老龄化,反而使其年轻化。他还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发展的惯性也是年龄结构变化的一个原因。杜鹏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一书中认为,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在:(1)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重新加以认识,这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以及制定今后的人口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了能使我们分析过去4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之外,以1990年人口数据为基础所作的人口预测也使我们得以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重新进行估计。(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龄结构,但是这些因素在过去40年的人口发展中各起了多大作用还没有从数量上加以全面分析;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是否一样?差异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有待进行量化分析才能回答。我们可以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用比较预测方法对过去40年和未来4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3)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替,新进入老年人口的队伍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老年人口。因此,即使在两个不同时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并未改变,甚至老年人口数也一样的情况下,都不能避免老年人口自身的更替。由于这种更替的存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都会有所变化,这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以往未被广泛认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将运用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的更替规模和更替率进行分析。(4)人口老龄化过程并不只是总人口的老龄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不断老龄化。对这一特点的了解是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出现的,但还未被广泛认识(杜鹏 1994)。于学军认为,无论采取那种方案对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在下个世纪将面临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战。面对下一世纪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也不能一提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凡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总抚养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我们又要认真研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从宏观上看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各个年龄组的人口群体是抚养和被抚养的关系,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过程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时,要全面系统地考察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口是整个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例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年龄组人口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体,必须与未成年人口和劳动力人口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组人口群体的不同需求和作用(于学军,1995年)。以上列举了部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的代表性文献,这些研究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和在分析中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重要的发现和建议,为以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过程及影响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此外,人口发展往往并不能按已有的人口预测的方式变化,随着新的人口数据的取得和人口老龄化分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特点重新进行认识,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在已有研

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1.调解无效。此为程序性条件。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首先应该予以调解。调解是必经程序。2.感情确已破裂。此为实质性条件,是判决离婚的唯一法定理由。《婚姻法》规定了认定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标准。《婚姻法》第32条第3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第32条第4款规定:“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我国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之缺陷及其完善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因家庭暴力、非法同居、重婚等原因导致的离婚案件逐年增多,严重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婚姻法》重新修改并颁布实施,并确立了离婚过错赔偿法律制度。但由于我国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还不能对离婚时无过错方或受害方的权益予以有效保护,还需要通过立法加以修改和完善。关键词:离婚 过错赔偿 完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等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离婚案件逐年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家庭暴力、婚外情、通奸、重婚是导致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面对以上现状,人们一方面渴求婚姻自由,追求着婚姻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对导致婚姻破裂的各种不道德的和违法的行为深恶痛绝,希望国家立法加以制止。正基于此,2001年《婚姻法》重新修改并颁布实施。新《婚姻法》与过去相比,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便是确立了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人们对此寄予厚望,希望借此维护婚姻的纯洁、稳定,或者至少要使离婚时无过错方的利益保护。然而,该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与人们的期望相去甚远,并不乐观。究其因,我国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在具体设计上还存在许多缺陷,还需要通过立法加以修改和完善。一、问题的提出:一则经典案例简介及评析。2002年,某男之妻生育一子,该男怀疑其子并非自己亲生,于是瞒着妻子做了DNA亲子鉴定,鉴定结果不出所料,“儿子“非己所出,而是妻子与他人通奸所生。一年后,该男起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要求妻子给予精神损害赔偿2万元。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妻子与他人通奸并生育一子属实,但丈夫不能证明妻子有重婚或非法同居的事实,丈夫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不符合《婚姻法》之相关规定。于是判决准予离婚,但驳回原告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显然,以上判决从现行《婚姻法》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看是合法的,但笔者认为该判决又明显存在问题,其一,不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其二,有悖于民事侵权的一般理论和原则。因为按照民法的侵权理论规定,只要侵权人实施了不法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并导致了不法侵害后果,且不法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有直接因果关系,侵权人就应当承担侵权法律责任。本案中,妻子与他人通奸并生育一子,违反了《婚姻法》,侵害了丈夫的配偶权、生育权已及名誉等权利,导致丈夫精神受到损害以及婚姻关系破裂,完全具备一般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可见我国现行《婚姻法》有关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较大缺陷,需要修改和完善。二、我国离婚过错赔偿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及缺陷所在。所谓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过错方应对无过错方的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予以物质赔偿的法律制度。我国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称《解释(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以上规定基本确立起了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惩罚、保护与补偿的功效,实施以来对进一步保护公民特别是妇女的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如下:(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义务主体范围规定过窄,致使权利主体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将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主体范围限制为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方,即请求权主体只能是无过错的夫或妻,这一规定严重限制了赔偿权利主体的范围。1、根据该规定,有过错者、不管其过错大小、过错性质是否严重,都无权请求赔偿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很难说全是一方过错、另一方毫无过错。如夫妻一方可能因另一方不关心自己、懒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不和睦等原因而产生婚外情或实施家庭暴力并最终导致离婚,如果一方仅仅因为不关心、懒惰这类相对较小的过错就丧失对具有重婚、非法同居、家庭暴力等重大过错一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不能不说有失公允。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和审判实践中是大量存在的,如果在离婚案件中出现大量过错相对较小的一方丧失请求赔偿权的状况,第四十六条规定的作用就很难正常发挥,很难取得立法本意上良好的预期效果。2、该规定将赔偿权利人仅限于夫或妻,并不包括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然而《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三)、(四)两项即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的侵害对象并不仅限于夫或妻,还有可能是与婚姻关系当事人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如子女、岳父母、公婆等。在现实生活中,因婚姻当事人一方暴力侵害、遗弃、虐待其他家庭成员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的不在少数,如丈夫虐待岳父母而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妻子起诉离婚,在此情况下,岳父母可否对女婿提起损害赔偿?若不可以,则《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三)、(四)项就无存在必要,或者说应当合并、并修改为“(三)过错方对无过错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行为的”,因为其他家庭成员不能因为离婚关系当事人的暴力、虐待或遗弃行为而在离婚诉讼中提起损害赔偿。但这显然是与立法意图相悖的。3、《婚姻法》及其《解释(一)》的有关条款把赔偿义务人限定为无过错方的配偶即过错一方,排斥了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破坏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虽然,《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没有明确规定无过错方可以向谁提出赔偿请求,即未明确规定赔偿义务主体,但从该条所蕴涵的语意不难看出立法者心中的赔偿义务主体就是有过错的配偶一方;而《解释(一)》第二十九条则明确把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限定为无过错方的配偶即过错一方。笔者认为,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在夫妻双方的范围之内,这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上是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若第三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非法同居、重婚导致离婚的,合法婚姻关系的无过错方应有权在离婚诉讼中向其主张损害赔偿,如第三者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制裁,显失公平正义,且与社会公德相悖。(二)离婚损害赔偿以赔偿权利人无过错为前提条件,不符合民事侵权的基本归责原则 。在我国传统民法侵权理论中,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一般有两种,即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过错归责原则以侵权人主观有过错为其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要件之一,与之相反,无过错归责原则不要求侵权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但无论是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它们都是以加害人有无过错作为判断其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标准,而不是以受害人有无过错作为判断加害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标准,受害人有无过错只能作为是否可以减轻加害人侵权责任的因素。婚姻关系属民事关系的一种,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应当适用民事法律的基本归责原则,即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应当以侵权人有无重大过错、而不是以受害人有无过错作为决定侵权人是否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依据。而我国现行《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无过错方“才有权在离婚时要求过错方给予损害赔偿,有过错者是无权提出请求和获得赔偿的,这明显违背我国民法中有关民事侵权的基本归责原则规定的。事实上,导致离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离婚双方当事人都有过错,只是过错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仅仅允许“无过错方“才可请求损害赔偿,这将使得离婚案件中过错较小的“弱势一方“失去损害赔偿请求权,甚至被重婚者、同居者、实施家庭暴力者以此作为抗辩,使受害者赔偿请求落空。(三)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过于局限,大量致使婚姻家庭破裂的过错行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列举了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四种情形,但现实生活中,情况是复杂的,重大过错行为不可能为列举的四种情形所能全部涵盖,如前面案例介绍的那样,发生婚外性行为但未达到“非法同居“或重婚程度而对配偶一方造成严重伤害的,应不应赔偿?严格地说,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对过错行为破坏婚姻家庭关系并导致婚姻破裂结果的赔偿制度。这种过错,不论是何种形式,只要违背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婚姻破裂,都应承担赔偿之责。《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以示例的方式对众多的过错予以了较大的限制,仅列举了四种情形,那么这四种情形之外的其他较为严重的过错只能由道德规范来调整。事实上,这种将其它过错行为推归于道德规范调整的限制不仅在理论上缺乏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也难获公众认可。比如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的通奸、吸毒、赌博等现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如果夫妻一方有这些行为,给另一方所造成的损害在某些程度上并不亚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四种情形,它同样会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成为离婚的直接原因。三、完善我国离婚过错赔偿法律制度的建议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简略及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上述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一)放宽赔偿权利主体限制,拓宽赔偿义务主体范围。对于赔偿权利主体,笔者认为,首先在审判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该条所限制的“无过错者“,而应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民法原则,采取区别过错、过错相抵的原则来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赔偿情形,另一方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同样,也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并在审判中查清损害的事实,区分过错的有无、大小和程度,在过错相抵之后,由过错大的一方予以赔偿。这样,才能体现审判的公平和公正,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其次,赔偿权利主体也不应仅限于夫妻,要真正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应有功效,就应当扩大赔偿权利主体,使其包括与婚姻当事人双方共同生活的、受婚姻过错方暴力侵害或虐待、遗弃的其他家庭成员。例如,因暴力侵害、虐待、遗弃婚姻关系当事人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应允许受害者独立请求损害赔偿,或者在离婚诉讼中以具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者名义要求过错方赔偿,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具体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还有待于最高院进一步作出司法解释。对于赔偿义务主体,笔者认为也应拓宽其范围。对于第三者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应根据实际情况考察第三者是否“明知“,若为“明知“,则第三者应作为共同侵权者,承担连带责任。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即有类似的规定。我国《婚姻法》也应把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同居的故意侵害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纳入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范围之内,以在赔偿主体上趋以完备。(二)离婚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应当适用民法理论中的过错赔偿原则。对于目前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的提出不应要求赔偿请求权人无过错,而应适用民法理论中的过错赔偿原则和责任相抵原则,只要一方存在婚姻法规定的过错情形,另一方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有权提出赔偿请求。同样,也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由法官在审判中查清损害的事实,区分过错的有无和大小,在过错相抵之后,由过错大的一方赔偿过错较小的一方,如果双方过错相等,则可以不予赔偿。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意图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三)增加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之法定情形,扩大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对于离婚损害赔偿适用的法定情形和范围,笔者以为,除了新《婚姻法》第46条已经规定的四种情形外,还应当增加诸如通奸、长期吸毒、赌博等重大的、情节严重的其他过错行为,以体现法律的尊严、公平和正义。在法律条文的表述上,可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中增加一项:“(五)通奸、长期吸毒、赌博等其他严重过错行为。“司法实践中可由法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自由裁量。参考文献[1]赵旋.“试论《婚姻法》中离婚赔偿制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2002年9月。[2]夏韦.“保护离婚无过错方合法权益问题探讨”.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03期。[3]吴晓芳.“登记离婚后的损害赔偿问题”.法律适用,2004.06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