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发布时间: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关于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纲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方便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以下是lw54我为您整理的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仅供参考。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一

摘要 6-9

ABSTRACT 9-12

目录 13-18

第1章 绪论 18-40

研究背景和意义 18-24

研究背景 18-23

研究意义 23-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35

国外文献综述 24-31

国内文献综述 31-35

研究内容与方法 35-38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35-38

研究方法 38

主要创新点 38-40

第2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功能的理论基础 40-56

研究对象界定 40-46

资源 40-41

资源型区域 41-4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46-49

经济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46-47

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47-48

经济结构优化 48-49

金融功能理论 49-55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 49-51

金融功能理论框架 51-54

本研究在金融功能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54-55

小结 55-56

第3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分析 56-8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及其与发达地区的比较 56-77

金融基础功能 56-61

金融核心功能 61-68

金融扩展功能 68-72

金融衍生功能 72-7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体系总结 76-77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的动力机制 77-82

内生机制 77-79

协调机制 79-80

效率机制 80-82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的演进方向 82-84

横向功能演进 82-83

纵向功能演进 83-84

小结 84-86

第4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86-111

经济增长机制 86-87

结构优化机制 87-98

所有制结构优化机制 87-88

产业结构优化机制 88-90

分配结构优化机制 90-91

城乡结构优化机制 91-93

区域结构优化机制 93-98

发展动力传导机制 98-105

金融功能的消费效应 99-101

金融功能的资本化效应 101-103

金融功能的科技创新效应 103-105

效率实现机制 105-110

时间成本控制 106-107

资源配置效率 107-110

小结 110-111

第5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111-139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111-126

评价原则与方法 111-113

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分配 113-117

数据分析及结果 117-12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 121-12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指标体系的设计 126-131

金融指标选取的相关研究综述 126-128

金融功能指标体系设计 128-131

实证分析过程 131-137

控制变量设定 131-133

模型的建立 133

平稳性检验 133-134

协整检验 134-135

回归分析 135-137

实证分析结果的启示 137-138

小结 138-139

第6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安排 139-155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突破消除金融锁定 139-143

定向融资策略 139-141

产融结合策略 141-142

非公开融资策略 142-143

传统业务倾斜策略 143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消除金融抑制 143-149

充分利用股票市场 144-146

大力推动债券市场融资 146-147

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147-148

规范非正规金融体系 148-149

充分发挥金融的避险及其衍生功能 149-152

积极培育保险市场 150-151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51-152

设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金 152-153

提高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 153-154

小结 154-155

第7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 155-182

金融的外部协调 155-164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 155-160

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 160-162

金融发展与企业发展协调 162-164

推进市场化进程 164-174

金融市场化 164-170

资源价格市场化 170-174

承接产业转移减轻金融体系压力 174-18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175-177

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177-179

促进产业转移的对策 179-181

小结 181-182

结论与展望 182-185

1、结论 182-183

2、展望 183-185

参考文献 185-193

致谢 193-194

金融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的作用是在将毕业论文内容按照一定的构建搭建起来,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论文提纲怎么写呢?

摘要 4-6

Abstract 6-8

1 绪论 12-29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7

大而不倒问题的处理 12-14

或有可转债的创新实践 14-15

选题意义 15-17

文献综述 17-24

或有可转债合约设计的相关研究 17-20

或有可转债定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20-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4-29

研究内容 24-28

论文结构 28-29

2 理论基础 29-43

或有可转债概述 29-33

基本条款要素 29-31

运作流程 31-33

与传统可转债的主要区别 33

路径依赖原理 33-36

路径依赖概念 33-35

路径依赖原理在可转债条款设计中的应用 35-36

或有可转债定价拟应用的主要工具 36-43

二叉树模型 36-38

障碍期权定价公式 38-41

Jarrow-Turnbull模型 41-43

3 不含附加条款的或有可转债(CoCos)定价改进方法 43-56

问题的提出 43

基本假设 43-44

离散时间下的CoCos定价方法 44-48

连续时间下的CoCos定价方法 48-51

模拟分析 51-55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51-52

定价结果分析 52-53

参数敏感度分析 53-55

小结 55-56

4 含股权回购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CCs)及其定价方法 56-69

问题的提出 56-57

SCCs合约的运作机理 57-60

SCCs定价模型的构建 60-64

基本假设 60-61

SCCs定价模型 61-64

模拟分析 64-68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64-65

定价结果分析 65-66

参数敏感度分析 66-68

小结 68-69

5 含股权回售与赎回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PCCs)及其定价方法 69-83

问题的提出 69-70

SPCCs合约的运作机理 70-71

SPCCs定价模型的构建 71-77

基本假设 71-72

SPCCs定价模型 72-77

模拟分析 77-82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77-78

定价结果分析 78-79

参数敏感度分析 79-82

小结 82-83

6 关键定价参数取值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以触发点为例 83-101

问题的提出 83

基本假设 83-85

不同触发点取值情形下的银行最优资本结构 85-92

含或有可转债的.银行资本结构 85-86

不同触发点取值情形下的最优资本结构 86-92

具体影响分析 92-95

模拟与讨论 95-99

参数设置 95

模拟结果与分析 95-99

小结 99-101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107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0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03-105

研究展望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5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9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8-10

研究背景 8-9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9-10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0-17

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分析的相关研究 10-12

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分析的相关研究 12-13

系统性风险的测度研究的相关研究 13-16

现有文献评述 16-17

论文框架 17-19

2 理论基础 19-30

概念的界定 19-20

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 19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和其他主要风险的辨析 19-20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 20-22

传染性 20-21

风险与收益的非对称性 21

负外部性 21-22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22-24

银行系统结构的脆弱性 22

银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2-23

银行间复杂的信用关系 23-24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 24-26

基于银行间关联关系的测度方法 24-25

自下而上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25

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25-26

巴塞尔协议Ⅲ的有关新规定 26-30

全新的资本标准和资本定义 26-27

引进并更新整体杠杆比率 27-28

加强流动性监管 28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8-30

3 基于Shapley值的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算方法 30-35

模型基础 30-31

Shapley值理论介绍 30

ES模型介绍 30-31

基于Shapley值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算 31-34

模型的基本假定 31-32

相关变量的求解方法 32-34

本章小结 34-35

4 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的实证研究 35-49

数据描述 35

系统性风险的度量 35-43

实证方法基本步骤 35

各主要变量的计算 35-40

利用Shapley值法计算各银行系统性风险 40-43

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识别 43-49

银行资产规模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43-45

系统性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的敏度分析 45-49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

研究展望 49-51

参考文献 51-55

附录A 关于(b)/_b/_t的证明 55-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6-57

致谢 57-58

毕业论文大纲金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议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货币资源的配置、服务农业和农村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与更加高效的运行,切实防范与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显得极为迫切。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设计依然具有相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以及行政干预色彩,因为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仅仅是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制度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导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组织的风险,而且还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1)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不够齐全,显得系统性不够强。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规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同时,监管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落后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而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一部分新型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没有采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高利贷仅仅按照传统社会上的公德意识来加以制约,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监管法制总体结构来观察,规章的比例太大,实施就缺少足够的权威性。同时,在构成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之中的各项规范性法规之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太大一旦实施起来就缺少权威性。 (2)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够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对于市场准入、市场督查、市场退出等均有所覆盖,但是更多的则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监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权利资源,而且还应当更加公平地安排权利资源,从而实现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权利实施平等性保护。缺少公平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并非是现代金融市场,而脱离开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法制并非是现代法制所倡导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农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体现出对于民间资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视与不公。笔者觉得,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均为社会资本中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应当分别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农村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应当积极促进而且体现出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之形成与发展,而不是为保护少数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视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权利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把金融问题看作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看作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于民生保障这类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到,甚至会为了金融之稳定而选择牺牲公民自由融资之权利。尽管我国政府己有充分认识并且采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允许设置村镇银行与借贷公司等形势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村资金之供给,但是这些基本上均为具体手段层面上之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产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法律体系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产生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显着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诸多农村资本外流,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上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弱势农村群众在金融资源上获得之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供给上有所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取得新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层次,能够提供显着差异性金融服务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种类相待单调,难以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对于金融服务具有多样化与多层次之需求,进而造成农民群众无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现代金融属于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权力对于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主要是运用金融监管法制调整与规范加以实现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机构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监管绩效和金融监管立法之健全完善与否、质量优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更为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积极顺应农村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建这一基础,积极顺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中的趋势性要求,从而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l)要及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制体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并且对有关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对不适应条款加以废除或者进行修订。 (2)要依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之趋势,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弥补我国在农村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之中的空白。 (3)要积极顺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趋势,以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以及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出能够兼顾实效性、操作性与相应前瞻性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维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着力凸显公平保护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监管是依据经济发展之所需而诞生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业安全并非是金融监管之重要目标,也不是金融业目前存在与发展之最终目标。从这一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以全面满足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为稳定的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特殊,而农村金融并不完全属于商业金融之范畴,农村现代金融机制应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良机与结果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公民的存在权与发展权,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金融之本质在于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资金领域的融通,切实保障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主体和利益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大量公民进入到市场中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类活动,因为资金也就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融资实质上己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融资权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显着不均衡与不合理的条件,各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得到融资显得相当困难,农户与农村工商业者在资金的需求上从未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也就具备了更加突出的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之功能。就这一意义而言,监管制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甚至几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之存在,全面惩罚私自放贷人员。所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之本质是为各位公民的融资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者压制资金上的流动。 (四)强化监管制度施行金融创新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作用主要表现为: (1)金融监管机制之制定应当具备前瞻性。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当适应于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问题与金融机构资产变化问题等。同时,要通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强化对金融体系所施行的社会性监测,从而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得到稳健地运行。 (2)大力鼓励农村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积极性,也就是鼓励实施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极的金融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运用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成为促进金融改革的生力军。 (3)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的模式。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弊端所作出的反应通常比较慢,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反应则相当灵敏,所以,对于金融创新所实行的监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赖于实施内部监管,从而适时地调整金融监管,进而适应金融创新取得新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受到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形势。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担着维护我国整体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将履行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资源赓乏这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时等优点,第三方支付作为以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为依托,利用网络支付的金融服务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额度、规模在逐年递增,而且服务的层次也在不断得以拓展,如企业的市场资金管理均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务领域。木文将剖析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基于反洗钱风险的防控目标来探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依附于交易商业行为的交易而存在,开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独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两方之间信任度较低的商业机构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服务,在实际运营上,购方付款后相关款项首先“寄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货方发货,而后在购方收到货物且无任何纠纷异议的情况下以通知方式将货款支付到供货方账户。第三方支付多依附于电子商务活动,以合作银行信用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问题。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几种代收代付服务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存在于一些产品销量较人、信誉较好的企业,主要以预付卡业务的形式存在,通过系统终端处理第三方支付服务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润源主要来白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手续费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制定分利标准。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处在亏损经营状态,而我国又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业动用客户备付金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探索扩展利润源的经营模式,但就当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增值服务费等方面的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还未形成明确且稳定的新利润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网络支付的隐秘性造成的监管难度 诚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支付服务带来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资金转移与直接汇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客户身份审核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匿名交易是较为容易的,这就很容易越过银行系统的身份审核监管体系,难以追溯交易资金的来源,给洗钱行为敞开了缝隙,在洗钱案件的查证过程中,一些虚拟物品的交易很难实现准确求证,交易过程较为隐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将赌博、贩毒等非法资金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洗自”。 (二)交易记录的不完整导致查证困难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运作的过程中,出于客户信息安全的考虑,一般通过网络密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但是在对洗钱案例的监控和查证过程中,多采用跟踪交易记录的方式来进行,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用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护机制增加了案件查证难度。其次,通过网络交易,交易平台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使得交易记录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开展反洗钱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基于反洗钱为目的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现的洗钱犯罪行为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难度较人,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反洗钱监控与查处难度人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法律,但是此法与我国刑法中均未涵盖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监管内容。 三、建议 (一)基于反洗钱为目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 首先是源头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金融监管机构要在牌照发放环节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信息系统建设、客户信息审核软硬件等方面的审查要严格开展,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从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小反洗钱案例查处的难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白身对客户身份信息、资信状况、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审核和信息收集能力,从而有效配合相关机构对反洗钱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各交易主体也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个有反洗钱监管机构参与审阅的信息系统,保障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在案件发生时能够收集完善的证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应不断完善反洗钱检测系统,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平台对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强反洗钱技术队伍建设 不仅要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第三方企业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对反洗钱犯罪行为的敏感性,并拥有健全的支付业务知识和反洗钱技术知识,能够有能力及甲-发觉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对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备付金监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为主要依托银行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商业银行是备付金的实际管理者,故此,商业银行应该完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制度,对备付金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白身的信息优势,对备付金账户各种交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违规操作反馈至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交易风险的及时预警。 猜你喜欢: 1.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难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下面是我整理的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运用实物期权构建碳金融定价模型

第一章 前言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论文的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思路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碳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实物期权定价应用与模型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碳金融市场价格运行机制分析

碳金融市场机制体系

影响碳金融市场价格的因素分析

甄别碳金融市场价格运行中的期权特征

第四章 运用实物期权构建碳金融定价模型

运用实物期权碳金融定价的`模型建立步骤与过程

碳金融价格体系的构成

碳金融价格影响因素的期权分析

第五章 遗传算法和最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LSM)模型的求解

遗传算法进行算例定量分析

最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LSM)模型的求解

碳金融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

第六章 仿真模拟分析及碳金融定价政策建议

碳金融定价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

碳金融定价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

货币金融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前我们都需要写论文提纲。一般来说,我们只要写出简单大纲就可以。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货币金融论文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题目: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

汇率传递效应指的是汇率变化对本国价格水平的影响。本文对2005年7月汇率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的考察,二是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原因分析。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的考察选取了居民消费价格,企业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作为汇率向价格水平传递的指标,并采用符号识别SVAR模型对汇率传递效应水平进行了估计。人民币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原因分析,主要研究了非均衡汇率——汇率存在低(高)估时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将其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或高估的争论相联系;汇率波动对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的影响,将其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联系。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低,具有滞后性,不同价格水平指标的传递效应差别较大等特点;汇率低(高)估对汇率向进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较低的原因作出一定程度解释;汇率弹性增大将有利于提高汇率传递效应水平;影响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主要有价格粘性和货币政策因素。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六个部分内容,第一章引言。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基本思路,创新之处和主要观点。第二章汇率传递效应理论与文献综述。包括了汇率传递效应涵义和传导机制,汇率传递理论与文献综述,汇率传递效应研究新进展四个部分。第三章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估计。研究旨在对2005年7月汇率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作出整体估算,对我国汇率传递效应水平有一个整体认识。选取了居民消费价格、企业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三个指标,并采用符号识别冲击SVAR模型,以消除早期学者脉冲响应值偏离经济理论导致汇率传递效应水平降低现象的出现,估算出更真实地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研究结论指出人民币汇率传递存在不完全性,且传递水平较低,不同价格指标的汇率传递效应存在较大差别。第四章人民币非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分析。本部分借鉴Ghosh和Rajan(2006)汇率传递效应模型,从理论角度证明了汇率存在低估或高估时,汇率向价格水平的传递具有天然的不完全性。并将理论用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分析,首先利用行为均衡汇率方法(BEER)估算了2005年到2012年4月间人民币汇率的低(高)估水平;其次借鉴Campa和Goldberg(2005)研究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的模型,实证检验了汇率存在低(高)估时对人民币汇率向居民消费价格、企业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的影响。研究结论指出,人民币汇率低估或高估可以对汇率向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作出一定程度解释。第五章人民币汇率波动、价格粘性与汇率传递效应分析。本章研究借鉴了 Devereux,Yetman(2010)粘性价格下的`小国开放宏观经济的汇率传递效应模型,并加入了汇率波动风险变量,对模型进行了扩展,求解出外国利率冲击,货币政策冲击,技术冲击和汇率波动冲击下的汇率传递效应表达式。并以人民币汇率为例,估计了汇率传递效应决定模型中相关变量的取值,计算了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最后放松了模型中不同冲击的相关变量取值,以研究影响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

研究结论指出,价格粘性和货币政策是影响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主要原因,汇率弹性增大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提高,但由于汇率弹性增大也意味着企业经营过程中汇率风险增大,会影响到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第六章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10

第一章 引言10-15

一、 选题背景10-12

二、 研究意义12-13

三、 基本思路13-14

四、 创新之处及主要观点14-15

第二章 汇率传递效应理论与文献综述15-39

第一节 汇率传递效应涵义及传导机制15-17

一、 汇率传递效应涵义15-16

二、 汇率传导机制16-17

第二节 汇率传递效应理论综述17-28

一、 完全汇率传递效应理论17-19

二、 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的传统分析方法19-24

三、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与汇率传递理论24-28

第三节 文献综述28-37

一、 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原因分析28-31

二、 汇率传递效应系数大小的考察31-33

三、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33-37

第四节 汇率传递效应研究新进展37-39

一、 DSGE 模型与汇率传递效应37

二、 不完全金融市场与汇率传递效应37-39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估计39-56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与价格水平变化状况分析39-42

一、 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39-41

二、 价格水平变化分析41-42

第二节 符号识别 SVAR 模型介绍及数据处理42-45

一、 符号识别 SVAR 模型42-43

二、 数据处理43-45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对不同价格指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45-56

一、 汇率冲击符号识别判定条件45-46

二、 符号识别 SVAR 模型构建46

三、 汇率冲击对不同价格指标的影响分析46-56

第四章 人民币非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分析56-71

第一节 非均衡汇率与传递效应理论分析56-58

一、 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56-57

二、 非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57-58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低(高)估水平测算58-64

一、 行为均衡汇率方法介绍58-60

二、 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估计60-63

三、 汇率低(高)估水平的测算63-64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低(高)估对传递效应的影响分析64-71

一、 实证模型64-65

二、 数据选取及单位根检验65-67

三、 汇率低(高)估对汇率传递效应影响分析67-71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价格粘性与传递效应分析71-89

第一节 理论模型71-77

一、 交错价格定价71-73

二、 汇率决定73-76

三、 汇率传递效应的决定76-77

第二节 相关变量值的估计77-84

一、 外国利率冲击77-78

二、 国内货币政策冲击78-80

三、 技术冲击80-83

四、 汇率波动冲击83-84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系数大小估计84-89

一、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估计84-85

二、 放松条件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测算85-89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89-94

一、 主要结论89-90

二、 政策建议90-94

参考文献94-102

后记102-103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大纲

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难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下面是我整理的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运用实物期权构建碳金融定价模型

第一章 前言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论文的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思路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碳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实物期权定价应用与模型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碳金融市场价格运行机制分析

碳金融市场机制体系

影响碳金融市场价格的因素分析

甄别碳金融市场价格运行中的期权特征

第四章 运用实物期权构建碳金融定价模型

运用实物期权碳金融定价的`模型建立步骤与过程

碳金融价格体系的构成

碳金融价格影响因素的期权分析

第五章 遗传算法和最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LSM)模型的求解

遗传算法进行算例定量分析

最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LSM)模型的求解

碳金融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

第六章 仿真模拟分析及碳金融定价政策建议

碳金融定价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

碳金融定价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

金融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的作用是在将毕业论文内容按照一定的构建搭建起来,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论文提纲怎么写呢?

摘要 4-6

Abstract 6-8

1 绪论 12-29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7

大而不倒问题的处理 12-14

或有可转债的创新实践 14-15

选题意义 15-17

文献综述 17-24

或有可转债合约设计的相关研究 17-20

或有可转债定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20-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4-29

研究内容 24-28

论文结构 28-29

2 理论基础 29-43

或有可转债概述 29-33

基本条款要素 29-31

运作流程 31-33

与传统可转债的主要区别 33

路径依赖原理 33-36

路径依赖概念 33-35

路径依赖原理在可转债条款设计中的应用 35-36

或有可转债定价拟应用的主要工具 36-43

二叉树模型 36-38

障碍期权定价公式 38-41

Jarrow-Turnbull模型 41-43

3 不含附加条款的或有可转债(CoCos)定价改进方法 43-56

问题的提出 43

基本假设 43-44

离散时间下的CoCos定价方法 44-48

连续时间下的CoCos定价方法 48-51

模拟分析 51-55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51-52

定价结果分析 52-53

参数敏感度分析 53-55

小结 55-56

4 含股权回购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CCs)及其定价方法 56-69

问题的提出 56-57

SCCs合约的运作机理 57-60

SCCs定价模型的构建 60-64

基本假设 60-61

SCCs定价模型 61-64

模拟分析 64-68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64-65

定价结果分析 65-66

参数敏感度分析 66-68

小结 68-69

5 含股权回售与赎回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PCCs)及其定价方法 69-83

问题的提出 69-70

SPCCs合约的运作机理 70-71

SPCCs定价模型的构建 71-77

基本假设 71-72

SPCCs定价模型 72-77

模拟分析 77-82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77-78

定价结果分析 78-79

参数敏感度分析 79-82

小结 82-83

6 关键定价参数取值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以触发点为例 83-101

问题的提出 83

基本假设 83-85

不同触发点取值情形下的银行最优资本结构 85-92

含或有可转债的.银行资本结构 85-86

不同触发点取值情形下的最优资本结构 86-92

具体影响分析 92-95

模拟与讨论 95-99

参数设置 95

模拟结果与分析 95-99

小结 99-101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107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0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03-105

研究展望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5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9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8-10

研究背景 8-9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9-10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0-17

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分析的相关研究 10-12

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分析的相关研究 12-13

系统性风险的测度研究的相关研究 13-16

现有文献评述 16-17

论文框架 17-19

2 理论基础 19-30

概念的界定 19-20

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 19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和其他主要风险的辨析 19-20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 20-22

传染性 20-21

风险与收益的非对称性 21

负外部性 21-22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22-24

银行系统结构的脆弱性 22

银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2-23

银行间复杂的信用关系 23-24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 24-26

基于银行间关联关系的测度方法 24-25

自下而上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25

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25-26

巴塞尔协议Ⅲ的有关新规定 26-30

全新的资本标准和资本定义 26-27

引进并更新整体杠杆比率 27-28

加强流动性监管 28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8-30

3 基于Shapley值的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算方法 30-35

模型基础 30-31

Shapley值理论介绍 30

ES模型介绍 30-31

基于Shapley值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算 31-34

模型的基本假定 31-32

相关变量的求解方法 32-34

本章小结 34-35

4 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的实证研究 35-49

数据描述 35

系统性风险的度量 35-43

实证方法基本步骤 35

各主要变量的计算 35-40

利用Shapley值法计算各银行系统性风险 40-43

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识别 43-49

银行资产规模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43-45

系统性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的敏度分析 45-49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

研究展望 49-51

参考文献 51-55

附录A 关于(b)/_b/_t的证明 55-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6-57

致谢 57-58

金融大学专业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3000字金融学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篇一 《金融危机防范与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完善研究》 金融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范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整个金融业的连锁反应。2008年,随着美国两大房产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美国华尔街排名前五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证券被并购,以及美联储联合其他大银行出资7000亿美元救市并由此引发的全球股市持续低迷等一系列事件的接续发生,使美国金融危机逐渐蔓延至其他国家,形成全球性金融海啸,并波及到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全球化,我国金融业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日趋紧密,如何防范这种输入性金融危机,特别是从国家层面加强金融危机防范十分重要。 2008年3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认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安全,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国家安全包括国家财政、金融、资源、环境和信息安全等。金融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因此,发挥和完善金融审计免疫子系统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面对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近期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对深化金融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国金融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审计必须注重对影响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发挥其保障金融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实现“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目标。 一、金融危机的理论综述和发生机理 (一)金融危机理论综述从金融审计角度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认识金融危机,为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 经验 。国际上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三代历史。从1979年克鲁格曼(Krugman,1979)具有开创性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1994年奥布斯特菲尔德(obsffeld,1994、1996)、萨斯、托美尔和维拉斯科(Sachs、Tomell、Velaseo,1996)的多重均衡和危机的目促成性模型、到1998年克鲁格曼(1998)、Com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9)的道德风险危机模型,Radelef和Saches(1998)、Chang和Velasco(1998a,1998b)的金融恐慌模型、金融系统不稳定性模型以及危机传染性模型等,每一种理论模型都对当时在不同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克鲁格曼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该模型源自对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金融危机的解释和说明,强调外汇市场上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不协调。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朱波,2005)。 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多重均衡和危机的自促成性模型。由于完全预见能力模型没能很好地对1992—1993年爆发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进行解释,因此,理论界进一步发展了新模型。该模型认为政府维护汇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政策选择过程,维护汇率稳定是一个政策目标抉择的成本收益权衡过程,强调危机的自促成性质。当政府内外政策不协调时,投机者预期汇率最终会贬值,就会提前抢购外汇,结果是国内的经济状况提前恶化,政府维护汇率的成本增加,从而爆发金融危机。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包括道德风险危机模型、金融恐慌模型和危机传染性模型等。为了对以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代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危机进行合理解释,出现了很多新模型。其中,道德风险危机模型认为政府对国内银行负债的隐形担保会导致国内银行借贷政策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最终使得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引发金融危机。在金融恐慌模型中,银行将存款人存款投资于长期项目,当许多存款人从银行提存时,由于银行流动资金有限,不得不停止贷款所支持的长期项目,导致贷款损失,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危机传染性模型,主要包括银行同业市场中流动性危机传染和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一方面,信息外部性或银行间信贷关系使得银行间破产进行传染,另一方面,Kodresa和Pritsker(1998)认为,信息不对称和跨市场套期保值能力是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本原因。 (二)金融危机发生机理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乃至全球性的金融海啸,这些金融危机涉及面广、冲击力强、破坏性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应仔细分析这些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从中找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尽管每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都有其当时国内外特殊的经济政治原因,但这些金融危机背后都有一些共性原因。 首先,发生金融危机国一般对外资依赖程度高、外债结构不合理。如1992—1994年,墨西哥每年流入的外资高达250亿—350亿美元,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外贸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1987年的增至1993年的31%,结果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高达230亿美元。 其次,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膨胀使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最先在泰国爆发,其海外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失去信心,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当高速增长条件不充分时,为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房地产泡沫导致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挫伤投资者信心。 再次,汇市和股市的联动性,金融政策顾此失彼,加之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墨西哥金融危机中,政府宣布货币贬值意在阻止资金外流,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在社会经济不稳定情况下极易引发通货膨胀,也使投资于股市的外国资本因比索贬值蒙受损失,从而导致股市下跌。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为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另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亚洲金融风暴发生时,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 最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问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其暴露了发生经济危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为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完善金融审计免疫系统提供了一个契机。 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篇二 《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 摘要:金融业作为国家 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金融业面临着各种复杂交错的风险, 文章 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 管理与服务的四条对策,通过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以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风险;金融管理服务 一、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行为既可能带来收益,又可能带来损失。那么,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一般来说,市场经济 环境下的金融活动都隐藏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一旦风险过大,金融风险便会爆发出来,甚至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金融业的布局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在我国,实行银行改制以来,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处在绝对支配地位而没有什么改变。资金链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控制,融资 渠道 单一,由于广大群众缺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选择的是宁愿把钱存于银行中。与此同时,企业要发展,则必须对外部资金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直接融资不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百姓的投资渠道缺乏,企业只有靠向商业银行借贷方能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结构的僵化,使得银行风险处于高水平地位。 第二,从操作从面来看,金融机构存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金融业中,就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又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行业 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风险;其次,业务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无规章可循。金融活动是一种多主体互动性质极强的经济活动,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金融活动操作的异化。 第三,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第四,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五,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在金融业面临着那么多风险和挑战的今天,如何从实际困难中寻找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办法,从而能够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 方法 ,防范和化解风险,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 总结 以下几条,用以加强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用现代的眼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2]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通过银行卡、股票、支票、债券、汇票、期货、保单等新型金融工具,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另外,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第三,从准入制度来看,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体现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建构的基础依据。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使那些不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都不能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 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 市场营销 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周昌发.金融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45. [2]何东.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1):188. 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篇三 《试谈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发展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分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模式、互联网理财四种主要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 随着信息高度密集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支付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第三方支付系统从最初的仅限于支付使用的系统逐渐实现了线上线下、综合应用的各种功能,并涉猎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根据用途把第三方支付分为两种类别。第一是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仅限于电子商务网站支付使用,例如易宝支付等等;第二是依托于B2C、C2C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提供的担保功能具体体现为第三方平台负责托管货款、通知商家到款、发货,待买方收到货品检验确认满意后通知第三方平台付款给商家,平台将款项转至卖方账户后完成整个支付流程的交易,例如淘宝网的支付宝、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等等。 (二)P2P网贷模式 P2P(peer to peer)网贷即个人对个人的网络借款,可以实现借款人享受网络贷款的便捷与高效率。随着P2P网贷规模的不断扩展,根据《2015年3月网贷平台发展指数评级》 报告 中显示,截至2015年3月我国P2P网贷平台增加到了以十大P2P网贷平台陆金所、人人贷、宜人贷、积木盒子、投赚网、微贷网、拍拍贷、有利网、易贷网、红岭创投为首的2160家。P2P网贷模式主要由直接融资、提供本金与利息担保、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构成。其中的直接融资形式的如拍拍贷是为借贷双方只提供纯粹的信息匹配;提供本金与利息的担保平台是以担保机构形式运作的,工作流程为寻找、筛选客户,提供担保、匹配资金;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以陆金所与有利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三)众筹模式 众筹(crowdfunding)即大众、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众筹模式让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创业行列,因为它利用了网络平台向大众募资,大大降低了募资的成本。同时,他又是向大众小额募资,也进一步分散了投资人的风险。众筹模式为各种项目提供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平台,在通过众筹模式获得项目启动资金的同时,为创业人提供了机会与无限的可能性。例如:2012年10月份美微传媒创始人朱江在淘宝店铺的“美微会员卡在线直营店”,该会员卡是在享受订阅电子杂志的权益同时,可以拥有美微传媒的100份原始股最具代表性;再如2015年李丹妮的京东“万壕计划”是京东首例微商众筹品牌。 (四)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产品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涌现,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第三十四次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理财产品用户规模已达到了6383万,使用率数据为。报告中分析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长尾效应正和个人零散资金的收益回报现象,这不但提高了互联网理财运营商的商业地位,而且个人零散资金的高收入,也使用户的规模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以2015年7月份的累计万份收益排名图表为例,如下图。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互联网在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中打造了新经济、新金融时代,带着全新的 思维方式 与 商业模式 ,开始了金融业颠覆性的发展行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创新,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也是如此,例如:当前第三方支付模式主要以密码支付为主,“刷脸”支付系统的出现与测试,就是对支付系统的创新与完善,未来还会有更加科学、安全的支付系统丰富第三方支付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PC互联网的主要平台局面也会逐渐向移动互联网金融方向发展,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将会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实现,尤其是个人理财方面拥有的庞大用户群。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频发、鱼龙混杂局面会逐渐步入正规化发展。在P2P网贷模式中,一些制约因素与限制条件也会相聚出现,如:年收入必须达到一定的金额才能投资、投资金额不能超过可投资资产的一定比例等等。 互联网金融模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转化与增加,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旋风式发展越来越专业化,这必将成为金融界的主力军,互联网支付、网贷、金融门户、理财系统会从为大家带来便捷的同时,更加安全、高效、合理与科学化。 猜你喜欢: 1. 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 2. 金融专业学术论文 3. 关于金融的专业学术论文 4. 关于金融的国家学术论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本科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重要环节,但是题目却是开始论文撰写中最重要的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1.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几个启示 2. 提高利率能否抑制通胀 3. 货币错配与经济金融稳定:亚太经验比较分析 4.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思考 5.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 6. 商业银行内生性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防范对策 7. 对货币国际化研究成果的一个综述 8. 我国民间金融的历史回溯 9. 河南省商业银行适度规模问题探析 10. 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作用机制分析及外汇管理对策 11.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研究 12. 农村信用社支付服务问题探讨 13. REITs资金配置优化 14. 利率互换交易及其定价分析 15. 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二 1. 基金规模对基金投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 2. 对我国证券行业的管理效率研究 3. 代理保险监管新政与商业银行应对之策 4. 我国各省保险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5. 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6. 基于pair_Copula_CVaR模型的保险投资组合优化 7. 机动车强制保险赔偿的法律争议与对策建议 8. 自行洗钱行为的刑法规制 9. 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 10. 我国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的空间差异与演变趋势1978-2009 11. 证券公司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证分析 12. 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在通胀预期管理中的应用及启示 13.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价有效性研究 14. 基于岭回归的中国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分析 15. 我国信托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 16.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 天津市滨海新区FDI外溢效应的经验研究 三 1. 股权结构和资讯非对称: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 2. 农业银行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浅探 3. 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 4. 农户兼业对小额信贷还贷因素影响差异及次序性研究 5. 从委托-代理理论看基金利益输送问题 6.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应用现状及启示 7.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运作机制研究 8. 人民币境外衍生市场与境内即期市场间的资讯流动关系研究 9. 金融租赁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金融功能理论分析 10. 资源约束、定价权缺失与对策选择 11. 信用卡转换成本研究综述 12. 地方 *** 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和中国适应性选择:文献述评 13.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 14. 区域人民币风险管理的实证调查与研究 15. 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例项研究 16. 基于知识整合的金融集团业务协同创新逻辑与机制 17.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规模与政策选择 18. 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 19. 商业银行被诉案件的预防与化解机制研究 20.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防范问题 21.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22. 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再认识 23. 经济波动、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议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货币资源的配置、服务农业和农村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与更加高效的运行,切实防范与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显得极为迫切。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设计依然具有相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以及行政干预色彩,因为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仅仅是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制度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导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组织的风险,而且还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1)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不够齐全,显得系统性不够强。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规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同时,监管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落后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而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一部分新型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没有采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高利贷仅仅按照传统社会上的公德意识来加以制约,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监管法制总体结构来观察,规章的比例太大,实施就缺少足够的权威性。同时,在构成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之中的各项规范性法规之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太大一旦实施起来就缺少权威性。 (2)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够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对于市场准入、市场督查、市场退出等均有所覆盖,但是更多的则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监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权利资源,而且还应当更加公平地安排权利资源,从而实现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权利实施平等性保护。缺少公平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并非是现代金融市场,而脱离开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法制并非是现代法制所倡导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农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体现出对于民间资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视与不公。笔者觉得,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均为社会资本中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应当分别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农村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应当积极促进而且体现出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之形成与发展,而不是为保护少数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视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权利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把金融问题看作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看作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于民生保障这类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到,甚至会为了金融之稳定而选择牺牲公民自由融资之权利。尽管我国政府己有充分认识并且采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允许设置村镇银行与借贷公司等形势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村资金之供给,但是这些基本上均为具体手段层面上之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产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法律体系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产生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显着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诸多农村资本外流,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上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弱势农村群众在金融资源上获得之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供给上有所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取得新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层次,能够提供显着差异性金融服务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种类相待单调,难以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对于金融服务具有多样化与多层次之需求,进而造成农民群众无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现代金融属于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权力对于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主要是运用金融监管法制调整与规范加以实现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机构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监管绩效和金融监管立法之健全完善与否、质量优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更为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积极顺应农村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建这一基础,积极顺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中的趋势性要求,从而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l)要及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制体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并且对有关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对不适应条款加以废除或者进行修订。 (2)要依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之趋势,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弥补我国在农村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之中的空白。 (3)要积极顺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趋势,以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以及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出能够兼顾实效性、操作性与相应前瞻性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维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着力凸显公平保护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监管是依据经济发展之所需而诞生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业安全并非是金融监管之重要目标,也不是金融业目前存在与发展之最终目标。从这一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以全面满足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为稳定的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特殊,而农村金融并不完全属于商业金融之范畴,农村现代金融机制应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良机与结果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公民的存在权与发展权,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金融之本质在于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资金领域的融通,切实保障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主体和利益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大量公民进入到市场中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类活动,因为资金也就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融资实质上己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融资权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显着不均衡与不合理的条件,各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得到融资显得相当困难,农户与农村工商业者在资金的需求上从未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也就具备了更加突出的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之功能。就这一意义而言,监管制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甚至几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之存在,全面惩罚私自放贷人员。所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之本质是为各位公民的融资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者压制资金上的流动。 (四)强化监管制度施行金融创新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作用主要表现为: (1)金融监管机制之制定应当具备前瞻性。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当适应于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问题与金融机构资产变化问题等。同时,要通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强化对金融体系所施行的社会性监测,从而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得到稳健地运行。 (2)大力鼓励农村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积极性,也就是鼓励实施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极的金融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运用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成为促进金融改革的生力军。 (3)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的模式。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弊端所作出的反应通常比较慢,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反应则相当灵敏,所以,对于金融创新所实行的监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赖于实施内部监管,从而适时地调整金融监管,进而适应金融创新取得新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受到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形势。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担着维护我国整体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将履行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资源赓乏这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时等优点,第三方支付作为以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为依托,利用网络支付的金融服务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额度、规模在逐年递增,而且服务的层次也在不断得以拓展,如企业的市场资金管理均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务领域。木文将剖析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基于反洗钱风险的防控目标来探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依附于交易商业行为的交易而存在,开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独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两方之间信任度较低的商业机构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服务,在实际运营上,购方付款后相关款项首先“寄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货方发货,而后在购方收到货物且无任何纠纷异议的情况下以通知方式将货款支付到供货方账户。第三方支付多依附于电子商务活动,以合作银行信用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问题。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几种代收代付服务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存在于一些产品销量较人、信誉较好的企业,主要以预付卡业务的形式存在,通过系统终端处理第三方支付服务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润源主要来白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手续费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制定分利标准。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处在亏损经营状态,而我国又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业动用客户备付金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探索扩展利润源的经营模式,但就当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增值服务费等方面的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还未形成明确且稳定的新利润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网络支付的隐秘性造成的监管难度 诚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支付服务带来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资金转移与直接汇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客户身份审核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匿名交易是较为容易的,这就很容易越过银行系统的身份审核监管体系,难以追溯交易资金的来源,给洗钱行为敞开了缝隙,在洗钱案件的查证过程中,一些虚拟物品的交易很难实现准确求证,交易过程较为隐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将赌博、贩毒等非法资金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洗自”。 (二)交易记录的不完整导致查证困难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运作的过程中,出于客户信息安全的考虑,一般通过网络密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但是在对洗钱案例的监控和查证过程中,多采用跟踪交易记录的方式来进行,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用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护机制增加了案件查证难度。其次,通过网络交易,交易平台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使得交易记录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开展反洗钱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基于反洗钱为目的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现的洗钱犯罪行为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难度较人,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反洗钱监控与查处难度人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法律,但是此法与我国刑法中均未涵盖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监管内容。 三、建议 (一)基于反洗钱为目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 首先是源头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金融监管机构要在牌照发放环节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信息系统建设、客户信息审核软硬件等方面的审查要严格开展,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从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小反洗钱案例查处的难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白身对客户身份信息、资信状况、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审核和信息收集能力,从而有效配合相关机构对反洗钱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各交易主体也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个有反洗钱监管机构参与审阅的信息系统,保障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在案件发生时能够收集完善的证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应不断完善反洗钱检测系统,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平台对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强反洗钱技术队伍建设 不仅要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第三方企业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对反洗钱犯罪行为的敏感性,并拥有健全的支付业务知识和反洗钱技术知识,能够有能力及甲-发觉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对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备付金监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为主要依托银行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商业银行是备付金的实际管理者,故此,商业银行应该完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制度,对备付金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白身的信息优势,对备付金账户各种交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违规操作反馈至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交易风险的及时预警。 猜你喜欢: 1.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金融学毕业论文大纲参考模板

金融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的作用是在将毕业论文内容按照一定的构建搭建起来,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论文提纲怎么写呢?

摘要 4-6

Abstract 6-8

1 绪论 12-29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7

大而不倒问题的处理 12-14

或有可转债的创新实践 14-15

选题意义 15-17

文献综述 17-24

或有可转债合约设计的相关研究 17-20

或有可转债定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20-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4-29

研究内容 24-28

论文结构 28-29

2 理论基础 29-43

或有可转债概述 29-33

基本条款要素 29-31

运作流程 31-33

与传统可转债的主要区别 33

路径依赖原理 33-36

路径依赖概念 33-35

路径依赖原理在可转债条款设计中的应用 35-36

或有可转债定价拟应用的主要工具 36-43

二叉树模型 36-38

障碍期权定价公式 38-41

Jarrow-Turnbull模型 41-43

3 不含附加条款的或有可转债(CoCos)定价改进方法 43-56

问题的提出 43

基本假设 43-44

离散时间下的CoCos定价方法 44-48

连续时间下的CoCos定价方法 48-51

模拟分析 51-55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51-52

定价结果分析 52-53

参数敏感度分析 53-55

小结 55-56

4 含股权回购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CCs)及其定价方法 56-69

问题的提出 56-57

SCCs合约的运作机理 57-60

SCCs定价模型的构建 60-64

基本假设 60-61

SCCs定价模型 61-64

模拟分析 64-68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64-65

定价结果分析 65-66

参数敏感度分析 66-68

小结 68-69

5 含股权回售与赎回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PCCs)及其定价方法 69-83

问题的提出 69-70

SPCCs合约的运作机理 70-71

SPCCs定价模型的构建 71-77

基本假设 71-72

SPCCs定价模型 72-77

模拟分析 77-82

数据来源与参数取值 77-78

定价结果分析 78-79

参数敏感度分析 79-82

小结 82-83

6 关键定价参数取值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以触发点为例 83-101

问题的提出 83

基本假设 83-85

不同触发点取值情形下的银行最优资本结构 85-92

含或有可转债的.银行资本结构 85-86

不同触发点取值情形下的最优资本结构 86-92

具体影响分析 92-95

模拟与讨论 95-99

参数设置 95

模拟结果与分析 95-99

小结 99-101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107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0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03-105

研究展望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5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9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8-10

研究背景 8-9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9-10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0-17

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分析的相关研究 10-12

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分析的相关研究 12-13

系统性风险的测度研究的相关研究 13-16

现有文献评述 16-17

论文框架 17-19

2 理论基础 19-30

概念的界定 19-20

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 19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和其他主要风险的辨析 19-20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 20-22

传染性 20-21

风险与收益的非对称性 21

负外部性 21-22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22-24

银行系统结构的脆弱性 22

银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2-23

银行间复杂的信用关系 23-24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 24-26

基于银行间关联关系的测度方法 24-25

自下而上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25

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25-26

巴塞尔协议Ⅲ的有关新规定 26-30

全新的资本标准和资本定义 26-27

引进并更新整体杠杆比率 27-28

加强流动性监管 28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8-30

3 基于Shapley值的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算方法 30-35

模型基础 30-31

Shapley值理论介绍 30

ES模型介绍 30-31

基于Shapley值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算 31-34

模型的基本假定 31-32

相关变量的求解方法 32-34

本章小结 34-35

4 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的实证研究 35-49

数据描述 35

系统性风险的度量 35-43

实证方法基本步骤 35

各主要变量的计算 35-40

利用Shapley值法计算各银行系统性风险 40-43

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识别 43-49

银行资产规模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43-45

系统性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的敏度分析 45-49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

研究展望 49-51

参考文献 51-55

附录A 关于(b)/_b/_t的证明 55-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6-57

致谢 57-5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议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货币资源的配置、服务农业和农村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与更加高效的运行,切实防范与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显得极为迫切。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设计依然具有相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以及行政干预色彩,因为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仅仅是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制度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导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组织的风险,而且还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1)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不够齐全,显得系统性不够强。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规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同时,监管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落后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而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一部分新型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没有采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高利贷仅仅按照传统社会上的公德意识来加以制约,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监管法制总体结构来观察,规章的比例太大,实施就缺少足够的权威性。同时,在构成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之中的各项规范性法规之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太大一旦实施起来就缺少权威性。 (2)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够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对于市场准入、市场督查、市场退出等均有所覆盖,但是更多的则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监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权利资源,而且还应当更加公平地安排权利资源,从而实现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权利实施平等性保护。缺少公平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并非是现代金融市场,而脱离开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法制并非是现代法制所倡导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农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体现出对于民间资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视与不公。笔者觉得,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均为社会资本中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应当分别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农村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应当积极促进而且体现出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之形成与发展,而不是为保护少数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视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权利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把金融问题看作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看作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于民生保障这类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到,甚至会为了金融之稳定而选择牺牲公民自由融资之权利。尽管我国政府己有充分认识并且采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允许设置村镇银行与借贷公司等形势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村资金之供给,但是这些基本上均为具体手段层面上之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产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法律体系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产生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显着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诸多农村资本外流,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上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弱势农村群众在金融资源上获得之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供给上有所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取得新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层次,能够提供显着差异性金融服务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种类相待单调,难以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对于金融服务具有多样化与多层次之需求,进而造成农民群众无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现代金融属于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权力对于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主要是运用金融监管法制调整与规范加以实现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机构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监管绩效和金融监管立法之健全完善与否、质量优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更为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积极顺应农村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建这一基础,积极顺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中的趋势性要求,从而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l)要及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制体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并且对有关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对不适应条款加以废除或者进行修订。 (2)要依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之趋势,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弥补我国在农村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之中的空白。 (3)要积极顺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趋势,以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以及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出能够兼顾实效性、操作性与相应前瞻性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维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着力凸显公平保护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监管是依据经济发展之所需而诞生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业安全并非是金融监管之重要目标,也不是金融业目前存在与发展之最终目标。从这一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以全面满足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为稳定的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特殊,而农村金融并不完全属于商业金融之范畴,农村现代金融机制应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良机与结果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公民的存在权与发展权,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金融之本质在于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资金领域的融通,切实保障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主体和利益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大量公民进入到市场中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类活动,因为资金也就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融资实质上己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融资权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显着不均衡与不合理的条件,各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得到融资显得相当困难,农户与农村工商业者在资金的需求上从未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也就具备了更加突出的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之功能。就这一意义而言,监管制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甚至几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之存在,全面惩罚私自放贷人员。所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之本质是为各位公民的融资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者压制资金上的流动。 (四)强化监管制度施行金融创新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作用主要表现为: (1)金融监管机制之制定应当具备前瞻性。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当适应于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问题与金融机构资产变化问题等。同时,要通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强化对金融体系所施行的社会性监测,从而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得到稳健地运行。 (2)大力鼓励农村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积极性,也就是鼓励实施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极的金融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运用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成为促进金融改革的生力军。 (3)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的模式。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弊端所作出的反应通常比较慢,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反应则相当灵敏,所以,对于金融创新所实行的监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赖于实施内部监管,从而适时地调整金融监管,进而适应金融创新取得新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受到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形势。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担着维护我国整体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将履行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资源赓乏这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时等优点,第三方支付作为以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为依托,利用网络支付的金融服务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额度、规模在逐年递增,而且服务的层次也在不断得以拓展,如企业的市场资金管理均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务领域。木文将剖析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基于反洗钱风险的防控目标来探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依附于交易商业行为的交易而存在,开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独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两方之间信任度较低的商业机构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服务,在实际运营上,购方付款后相关款项首先“寄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货方发货,而后在购方收到货物且无任何纠纷异议的情况下以通知方式将货款支付到供货方账户。第三方支付多依附于电子商务活动,以合作银行信用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问题。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几种代收代付服务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存在于一些产品销量较人、信誉较好的企业,主要以预付卡业务的形式存在,通过系统终端处理第三方支付服务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润源主要来白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手续费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制定分利标准。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处在亏损经营状态,而我国又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业动用客户备付金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探索扩展利润源的经营模式,但就当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增值服务费等方面的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还未形成明确且稳定的新利润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网络支付的隐秘性造成的监管难度 诚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支付服务带来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资金转移与直接汇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客户身份审核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匿名交易是较为容易的,这就很容易越过银行系统的身份审核监管体系,难以追溯交易资金的来源,给洗钱行为敞开了缝隙,在洗钱案件的查证过程中,一些虚拟物品的交易很难实现准确求证,交易过程较为隐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将赌博、贩毒等非法资金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洗自”。 (二)交易记录的不完整导致查证困难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运作的过程中,出于客户信息安全的考虑,一般通过网络密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但是在对洗钱案例的监控和查证过程中,多采用跟踪交易记录的方式来进行,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用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护机制增加了案件查证难度。其次,通过网络交易,交易平台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使得交易记录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开展反洗钱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基于反洗钱为目的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现的洗钱犯罪行为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难度较人,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反洗钱监控与查处难度人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法律,但是此法与我国刑法中均未涵盖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监管内容。 三、建议 (一)基于反洗钱为目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 首先是源头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金融监管机构要在牌照发放环节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信息系统建设、客户信息审核软硬件等方面的审查要严格开展,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从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小反洗钱案例查处的难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白身对客户身份信息、资信状况、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审核和信息收集能力,从而有效配合相关机构对反洗钱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各交易主体也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个有反洗钱监管机构参与审阅的信息系统,保障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在案件发生时能够收集完善的证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应不断完善反洗钱检测系统,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平台对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强反洗钱技术队伍建设 不仅要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第三方企业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对反洗钱犯罪行为的敏感性,并拥有健全的支付业务知识和反洗钱技术知识,能够有能力及甲-发觉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对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备付金监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为主要依托银行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商业银行是备付金的实际管理者,故此,商业银行应该完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制度,对备付金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白身的信息优势,对备付金账户各种交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违规操作反馈至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交易风险的及时预警。 猜你喜欢: 1.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关于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纲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方便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以下是lw54我为您整理的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仅供参考。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一

摘要 6-9

ABSTRACT 9-12

目录 13-18

第1章 绪论 18-40

研究背景和意义 18-24

研究背景 18-23

研究意义 23-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35

国外文献综述 24-31

国内文献综述 31-35

研究内容与方法 35-38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35-38

研究方法 38

主要创新点 38-40

第2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功能的理论基础 40-56

研究对象界定 40-46

资源 40-41

资源型区域 41-4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46-49

经济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46-47

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47-48

经济结构优化 48-49

金融功能理论 49-55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 49-51

金融功能理论框架 51-54

本研究在金融功能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54-55

小结 55-56

第3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分析 56-8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及其与发达地区的比较 56-77

金融基础功能 56-61

金融核心功能 61-68

金融扩展功能 68-72

金融衍生功能 72-7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体系总结 76-77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的动力机制 77-82

内生机制 77-79

协调机制 79-80

效率机制 80-82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的演进方向 82-84

横向功能演进 82-83

纵向功能演进 83-84

小结 84-86

第4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86-111

经济增长机制 86-87

结构优化机制 87-98

所有制结构优化机制 87-88

产业结构优化机制 88-90

分配结构优化机制 90-91

城乡结构优化机制 91-93

区域结构优化机制 93-98

发展动力传导机制 98-105

金融功能的消费效应 99-101

金融功能的资本化效应 101-103

金融功能的科技创新效应 103-105

效率实现机制 105-110

时间成本控制 106-107

资源配置效率 107-110

小结 110-111

第5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111-139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111-126

评价原则与方法 111-113

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分配 113-117

数据分析及结果 117-12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 121-12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指标体系的设计 126-131

金融指标选取的相关研究综述 126-128

金融功能指标体系设计 128-131

实证分析过程 131-137

控制变量设定 131-133

模型的建立 133

平稳性检验 133-134

协整检验 134-135

回归分析 135-137

实证分析结果的启示 137-138

小结 138-139

第6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安排 139-155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突破消除金融锁定 139-143

定向融资策略 139-141

产融结合策略 141-142

非公开融资策略 142-143

传统业务倾斜策略 143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消除金融抑制 143-149

充分利用股票市场 144-146

大力推动债券市场融资 146-147

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147-148

规范非正规金融体系 148-149

充分发挥金融的避险及其衍生功能 149-152

积极培育保险市场 150-151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51-152

设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金 152-153

提高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 153-154

小结 154-155

第7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 155-182

金融的外部协调 155-164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 155-160

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 160-162

金融发展与企业发展协调 162-164

推进市场化进程 164-174

金融市场化 164-170

资源价格市场化 170-174

承接产业转移减轻金融体系压力 174-18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175-177

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177-179

促进产业转移的对策 179-181

小结 181-182

结论与展望 182-185

1、结论 182-183

2、展望 183-185

参考文献 185-193

致谢 193-19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