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文艺理论毕业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文艺理论毕业论文怎么写

先选题目吧~~ 上报题目之前记得要先百度百度这题目的论文多不多,这决定了论文好不好修改我当时是百度了小柯毕业论文最后才通过的,想想自己做就闹心,不如花点小钱省事。写论文首先要开题,即确定题目,开题可考虑的因素:题目不宜过大,小些容易掌握,题目涉及的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目力求新一些,不要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馒头。其次要广泛查找资料,搜集与论题有关的材料,包括著作、论文、网上资料。接下来就是撰写初稿,列出提纲,应该有以下内容:现状、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观点、立论理由、依据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初稿完成后要多方征求意见,加以修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 文化 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 故事 ,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它把基督__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 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 作文 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29]

(三)媒体即为语境

现代报刊而已,不单单属于载体,也属于创作作品,属于文化形态的展现内容,报刊的发展能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特点的文化氛围,明确话语模式,甚至当作文学素材融入到作品内容中来。其实,对于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而言,其语境的内联包括两点内容,其一是现代传媒具有的时尚特征,能够指导大众生活、艺术理念的改变,对全社会审美观带来一定的影响。梁启超兴建的《新小说》与《新民丛报》和其“新民”理念、《申报》等明确了不同的建报理念,均展现了报刊面对普通市民的启蒙主义思想,在此氛围中出现的现代文学,通过启蒙为关键引导方向,现代文学具有凝重感,其实这和现代报刊更注重社会、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其二现代报刊对应的传播手段,能够为现代文学的创作语境的出现构建相应的文体模式。现代报刊大多数是稳定连续出版,考虑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由于此迅速交流的模式与固定持续出版的特征,能够为作家连载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够为作家实现一次性创作奠定基础,这和基于手抄与说唱的古典文学相比,此传播手段更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二、现代传媒视野里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文化传播视野里我国现代文化史的构建,必须研究“现代性”和我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发展与其规律。我国现代文学和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准则的一个特殊标注即为传播手段与媒体的不同。也就是,文学出现系统的实质改革,是造成文学现代性变化的关键诱因。

(一)重读“现代性”

“现代性”属于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关键定义,不过对此定义的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通常来看,学术界普遍提到的“现代性”定义是由西方国家演变过来的。在西方,“现代性”可以理解为“当下”,大部分是被社会学家引用,属于“当代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缩略语”。不过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它重点是阐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且也体现出民族观念的现代化状况,体现出理想化、未来化的特点。这些年以来,个别研究学家也慢慢重视文学史变化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并对此过程的现代性开展了深入性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现象。杨春时总结出“二十世纪我国文学的近代性”,此观念其实说明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特性,是通过“现代文学”还是“近代性文学”来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不单单属于材料凭证的文学,也属于理论研究模式的问题。奕梅健编撰了《前工业文明和中国文学》一书,其通过我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原理与社会变化特征的层面,总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文化带来影响的相关论点。所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不单单要重视现代文学的根本特性,同时也要重视其传媒媒体与传播手段,站在时间角度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它比我国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在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时,就要重视现代传播媒体对我国文学造成的影响。就拿报刊是载体的现代传统媒体来说,我国现代文学也属于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异变的一部分,也就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文学在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断层”,一个新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也在缓慢地形成。

(二)媒体属性和雅俗问题

对于现代文化传统媒体来说,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缠绕着我国文学数百年的理论问题,即为“雅”“俗”与我国文学的高端化与普及化的问题。这数百年来,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内在联系,为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学理念。“通俗文学”代表着中性含义,不过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批驳者而言,却体现出贬义意义,此为“五四”文学特别是文学探讨会的批驳方向,也是之后被文学史家丢弃的一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也慢慢将目光转向了“被丢弃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献也说明了现代文学发展的缺陷。即①,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文学”内容;②个别学者认为,“文学母体包括两类,即‘纯’与‘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学”属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关键组成内容,其获得了成果即为我国现代文学的成果。不过,怎么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雅”和“俗”,也是缠绕人们的一个难题。

(三)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通常而言,我国现代文学的理性意识属于我国文学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标识,也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启蒙思维特点与显著的思想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在我们分析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文化理念的时候,必须重视现代理性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支持现代理性的科学形态来说,它和现代传播媒体也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化角度来看,基于现代文学与工业社会代表的印刷媒体,由物质理念至语言创作,再至传播的实质形态与消费模式,均展现出现代文学里显著的理性意识。和古典物质文化氛围中的理性对比来看,现代传播媒体支撑下形成的理性即为基于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理性。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传播媒体与传播模式的不断改变,也慢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从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得以释放,具备了和“世界”直接互动的特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也慢慢影响着人类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属于一种要击垮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以此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的社会地位。同时,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与引导也不断地影响着现代文学,不过新的现代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人们在此也慢慢能够看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即便我们基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来衡量我国现代文学的时候,也无法真正地认识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理念。为此,现代传播媒体从本质上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同时也对现代文学的变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平.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J].当代文坛,2008(01).

[2]徐萍.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J].齐鲁学刊,2008(06).

[3]崔文斐.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8(33).

[4]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 散文 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有关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范文推荐:

1.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著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理工科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及其部分图纸必须用计算机按规定格式单面打印。二.文本结构01.封页(由校统一制作)02.设计(论文)扉页03.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04.毕业设计(论文)英文摘要05.毕业设计(论文)目录06.毕业论文或工程设计说明书正文07.参考文献三 具体要求一律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默认形式(上下,左右,页眉,页脚),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眉从正文开始,一律设为“天津科技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1.扉页格式中文题目要求:宋体;二号;加粗;居中。英文题目要求:Times New Roman ;大写;小四;加粗;居中。其它文本要求:宋体;小三。(译文及实习报告的扉页格式不做统一要求)。评见示例。2.摘要中文摘要一般在400字以内,简要介绍研究的课题内容、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西文摘要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中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一致,均要有3-8个的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要有1个空格及分号。中英文摘要分页编排。摘 要(“摘要”之间空两格,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与内容空一行)(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小四号、黑体、顶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ABSTRACT(采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加黑、居中、与内容空一行)(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黑体、顶格)(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3.目录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目录采用四号字,其中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间用“……”相连。目 录(小三号字、黑体、居中之间空四格, 与内容空一行)。第一章 * * * *……………………………(1) (四号,黑体)第一节 * * * *…………………………..(*) (四号,宋体)第二章 * * * *……………………………(*)(四号,黑体)4.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1)正文撰写毕业论文及工程设计说明书要做到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正文文字内各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内容采用小四号字。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层次采用如下格式:第一章xxxxxxxxx(小三号黑体居中)(空一行)第一节 xxxxxxxx(小四号宋体居中)(空一行)(空两字)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1.xxxx.xxxxxxx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1)xxxx.xxxx xxxx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2)图、表、公式正文中图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正文中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一律采用五号宋体字。正文中公式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公式用五号字宋体。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注:考虑到我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此不做统一要求,但有关图表,公式应与文字内容保持协调一致,使整篇设计(论文)说明书清楚、美观。(3)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5.参考文献另起一页。根据所属学科的一级刊物的规定格式列出,教科书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列出。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二次铣削[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打印要求:采用五号宋体字。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作者只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 al”(斜体)。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几种主要参考文献着录表的格式为: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译)着: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 文 集:作者,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作者,文题,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专 利: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技术标准: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6.设计图纸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图纸上的各项内容符合制图标准。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处网站设计THE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BSTATION DESIGN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 名:指导教师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学 士论文提交日期:学位授予单位:摘 要(“摘要”之间空两格,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与内容空一行)(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小四号、黑体、顶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ABSTRACT(采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加黑、居中、与内容空一行)(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黑体、顶格)(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目 录(小三号字、黑体、居中之间空四格, 与内容空一行)。第一章 * * * *……………………………………………(1) (四号,黑体,顶格)第一节 * * * *……………………… …………………(*) (四号,宋体,顶格)第二章 * * * *……………………………………………(*)(四号,黑体,顶格)天津科技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第一章xxxxxxxxx(小三号黑体居中)(空一行)第一节 xxxxxxxx(小四号宋体居中)(空一行)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1.xxxx.xxxxxxx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1)xxxx.xxxx xxxx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参考文献(四号、黑体、顶格)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可以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点问题、实践问题、理论问题等方面入手,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3、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方面,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得出结论。

5、论文撰写:按照论文格式要求,撰写论文正文、摘要、参考文献等部分,注意论文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6、论文答辩:完成论文后,需要进行论文答辩,向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技巧

写论文的目的是大学生对自己4年的高等艺术专业本科学习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将艺术感性经验,以理性论证的方式写出来,供人供己以鉴真确,以存参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类学生写论文,常出现不是学生发愁,就是教师头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能力较差,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形成今日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论文写作的怪相。

论文写作的方法/步骤

1、首先是选题

很多学生写论文论题很大,论文喜欢冠以“中国”“社会”“西方”等大而不当的标题。以学生20多岁年龄,尚未步入社会的学识和经历而言,如此大的论题是难以驾驭的。由于论题过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的情况,降低其专业性。针对以上问题,探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社会。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可能是论文指导教师受知识结构所限,不能深入指导,未达到庄子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的治学境界,反而出现指导粗疏的情况。学生“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写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自己专业内涵和定位认识是否清楚的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说学生借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尚可,但如果是专门研究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就是严重的“跑题”。教师至少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把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讲述方法不得当,学生未听明白;也有可能是“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管理等诸事繁多,无暇顾及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和自身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写论文只是毕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并非兴趣所在,也并非要试着去研究一个问题。当然,也不乏有学生想认真写篇好论文,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时间有限,对学生从头开始的论文写作训练也非短时间内能明显奏效。解决此问题,应从整个课程设置上全盘考虑,要提前安排与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提前训练,至少要先掌握写论文的方法。从学校环境小社会来讲,由于受到时下浮夸、 躁 动风气的浸染,与《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要求,多少已出现了背离。

2、其次是结构

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宏大,章节繁复。一般格式是绪论概述、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结论教条的新八股论文模式。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拼装成5—10 章10—20节的庞大结构。造成论文论题还未展开、论点还未摆出就草草结论,因而出现论证不够、字数拼凑的问题,形成章节与文字、章节与章节、章节与题目之间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此类书籍章节似的论文写作,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习惯往现成的框架里填材料,根据框架结构去找资料,不是从收集材料到发现问题或有兴趣点的有感而发,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地开始写论文,常有学生还没收集多少资料,题目和大纲已经完成,写到后面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则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对此问题,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早在上个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大学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教学上不妨好好研究和利用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依然要遵循文科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体系规范,逻辑严谨,非艺术感想和散文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也可有意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和理工科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认知。

3、再次是内容

由于毕业论文题目太大和结构繁杂,论文内容自然不实,论述时凑字数,论证自然也无以构成有说服力的逻辑链,因为所有论据不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甚至有学生从网上拷贝、剪贴、拼凑论文。出现论点与论述不符、行文论述不平衡、论证无力等问题。

论文写作要有感而发,发现问题,又有兴趣之后,就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无感而发或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凑字数,论证无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手中之竹”是建立在“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基础上的。北京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着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高校内部艺术馆等艺术类展览集中的地方,都是学生课本学习之外丰富学识、获取灵感的地方。虽不要求学生有一鸣惊人的创新研究,但至少要有感而发,通过论文写作学会和掌握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方法。

4、最后是用词

论文语言表述要求准确无误。这里涉及 语文 的词汇运用问题。论文写作一般从解词入手,特别是关键词理解和使用尤为重要,而学生毕业论文中忽略对基本词义的准确理解,常常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个 语文 基础问题。主要是缘于学生 语文 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于对遣词造句和语法没有很好地掌握。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是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治学严谨的大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书中流畅、规范的用词造句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毕业论文的写法: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6、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所要求的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艺术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写

学术堂精选了十五个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论帕斯长诗《太阳石》的回环结构与瞬间艺术2、论"空灵"范畴的审美机制与艺术呈现3、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的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4、城市生态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人文艺术思想5、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探究6、汉代乐舞题材画像石的艺术特色研究7、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及演奏处理8、马头琴钢琴伴奏艺术浅析9、歌唱舞台表演艺术的舞台台风探析10、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及演唱初探--以歌曲《关雎》为例11、穆索尔斯基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刍议12、声乐艺术嗓音的训练13、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14、借助社会艺术教育资源促进贫困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路径研究15、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分析

一、广告与文化:1. 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2.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商业广告的关系3. 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与广告形式的演变4. 艺术表现与广告文化的面貌5. 广告的韵味与品味6. 文化的对冲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7. 广告中的人文主义表现8. 文化因素对广告创意的影响9.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10.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广告的影响11. 广告中(怀旧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表现12. 现代社会亚文化(如左岸、布波等)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13. 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二、广告创意与构思:1. 广告创意艺术谈2. 创意就在你身边——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3. 创意与生活经验4. 广告创意的设计要求5. (恐惧、悬念、幽默、拟人等)技巧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6. 广告的“神似”与“形似”7. 公益类广告的创意与构思特点8. 动画脚本的构思与设计三、广告表现:1. 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2. 谈平面设计的本土语言3. 图形创意的表现在广告中的运用4. 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5. 平面广告中色彩要素与人的情感联系6. 多媒体广告与平面广告的表现特点9. 计算机数码技术与手绘原创结合10. 平面广告的形式美11. 动漫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12. 视觉传达的艺术手法13. 构成理论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14. 广告作品中节奏感的控制15. 网络媒体在当今广告行业的应用16. 公益类广告的表现手法17. Flash广告的使用与特点18. 技术突破与艺术表现的结合艺术设计论文题目《绘画与平面设计》《‘全球化’图景中的差异性选择》《“慨当以慷”与“与忧从中来”》《“灵”与“肉”的交融》《“中西合壁”要用中国文化底蕴来作为自己的根基》《Flash广告发展前景初探》《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被人遗忘的艺术》《标志设计潮流的风格演变》《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标志设计要素浅谈》《标志设计中的虚形应用》《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传统酒包装设计的新理念》《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传统与变革》《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从波谱艺术看美术与设计的互融关系》《从零度空间到多维空间》《大学集体宿舍的室内设计和智能话探讨》《对产品广告样本设计的探讨》《对农村户外广告设计定位的探议》《对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的一些思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关于CI设计的论文》《观念艺术-后现代探索》《观念艺术形式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广告创意对品牌的作用》《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四考》《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吉祥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劳动者美术(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与方式初探》《论“美术”》《论产品的文化意蕴设计》《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论科学美与艺术美》《论审美创造力与艺术表现语言的统一》《论中国当代艺术从‘理想’到‘时尚’的嬗变》《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平面设计从混沌中走出》《平面设计的现状与思考》《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原理》《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浅论点、线、面及其综合运用》《浅谈版式设计》《浅谈包装设计的文字艺术》《浅谈波普艺术》《浅谈技术的发展对插图设计的影响》《浅谈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浅谈企业文化中文化管理的特点和标志》《浅谈如何更好的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汉字》《浅谈色彩语言中的色彩对比》《浅谈设计美学》《浅谈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浅谈图形的张力》《浅谈网页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浅谈线造型教学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浅谈药品的包装设计》《浅谈艺术创作》《浅谈印刷的基础知识》《浅析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信息社会化》《浅析CI设计中的企业文化冲击力》《浅析表现与再现》《浅析灵感的产生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浅析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浅议设计思维的主体——符号》《情感的艺术表现论》《认识新媒体广告》《如何推进新传统之我见》《乳品包装设计现状与展望》《色彩与设计》《设计、文脉》《设计底蕴》《设计界面说——探讨设计艺术》《设计是空——极简思维》《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设计与美学》《设计专业对传统图案的学习》《视觉传达艺术——论独立创作》《视觉文化到来的几点因素》《试论广告人格化》《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涵》《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设计与审美》《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探讨》《数字空间——浅谈数码设计》《谈民居研究的实质手法》《谈色彩设计》《谈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能力》《谈我国工艺品的市场前景与创新设计》《探悉我国北方农村商业广告的现状与发展》《图案在服装中的运用》《网络广告的现状与发展》《网络时代的设计》《网页的审美需求——设计因素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网页设计的布局与用色技巧》《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网站文化与网页设计》《文字视觉语言的力量》《我的“色”论——论色彩在建筑装饰与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现代和前卫的标尺是什么?——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逻辑》《现代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影响》《现代艺术发展浅析》《现代艺术之我见》《新媒体、新广告》《性别歧视与女性广告分析》《学慎始习 功在初化》《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艺术与科学创造的融合》《在美的背后》《中、日、美动画创作之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理想——论艺术之真、善、美》《中国古代图徽与现代标志设计》《中国广告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视觉运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分解与重构》《中国装饰艺术——论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中外电视广告中的品牌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装饰文化的现实意义》《自然光与建筑空间》《 重新回到传统 》《传统与个性》《激发成绩 培养创新》《优化课堂教堂 实施鼓励性教育》《现代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初探》《“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波谱艺术的理论与文化背景》《城市大众休闲空间初探》《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城市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研究》《传统 现代 延伸》《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试探》《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外文的运用论中国平面设计师的责任》《当今有材料表现》《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高校校园的外部空间设计》《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公共图象与艺术》《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关于“后现代”的美学反思》《关于设计美的思考》《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关注人的健康-——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家居环境的色彩设计初探》《家居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居住区环境的绿色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居住小区中交往空间设计初探 》《空心的深度》《立体性与平面性》《略论色彩设计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运用》《论CI企业识别与现代企业文化》《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论科学美及其美感》《论摄影艺术中的艺术因素》《论时代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论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学思想的萌芽——希腊艺术文化》《美在和谐》《民间美术与现代意识》《民艺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民族性与全球性》《平面设计与绘画的差异》《浅谈包装与环保》《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浅谈厨房的人性化设计》《浅谈家居室内照明设计》《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浅谈酒店大堂的“ 光色”设计》《浅谈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浅谈美术/设计教学中的讨论艺术》《浅谈室内设计与审美心理》《浅谈现代家居的 “绿色设计”》《浅谈艺术的足迹》《浅谈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城市广场的文化性》《浅析家居设计》《浅析家居设计元素——室内绿化》《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浅议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诠释现代艺术,解构感知体系》《少一点模仿 多一些创意》《时尚家装》《视觉设计个性化探微》《室内装饰织物的色彩应用》《谈儿童房设计的人性化》《谈现代家居设计风格》《谈现代家居设计元素——材质语言的设计》《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网页艺术设计初探》《我谈中西审美的区别》《物质性对精神性》《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居设计的影响》《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书法》《现代视觉艺术思维》《小区景观灯光设计探索》《寻找陌生感》???《用新型建材打造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新课程零距离》???《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创造理想的家居环境》《中国:后现代主义温床》??《中国CI热的冷思考》《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设计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住区的生态化设计》《住区外部聚合空间环境的设计》《住区外部人性化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自由与控制——关于毕业创作的一点思考》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一半,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四个艺术设计毕业论文题目的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1.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2.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4.醒目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1、交互式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设计优化探讨2、论人性化包装设计在商业环境下的体现3、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4、基于芒编与纸盒相结合的包装设计研究5、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6、探究包装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7、浅析地域文化在秦皇岛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8、国潮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9、植物纤维制可分解包装袋的营销策略10、艺术品包装设计理念分析--以书画类艺术品为例11、折叠结构在快餐包装设计中应用所思12、浅析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13、文化旅游创意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包装设计14、蔚县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及对策探究15、情感化设计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艺术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一、广告与文化:1. 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2.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商业广告的关系3. 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与广告形式的演变4. 艺术表现与广告文化的面貌5. 广告的韵味与品味6. 文化的对冲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

一、广告与文化:1. 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2.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商业广告的关系3. 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与广告形式的演变4. 艺术表现与广告文化的面貌5. 广告的韵味与品味6. 文化的对冲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7. 广告中的人文主义表现8. 文化因素对广告创意的影响9.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10.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广告的影响11. 广告中(怀旧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表现12. 现代社会亚文化(如左岸、布波等)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13. 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二、广告创意与构思:1. 广告创意艺术谈2. 创意就在你身边——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3. 创意与生活经验4. 广告创意的设计要求5. (恐惧、悬念、幽默、拟人等)技巧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6. 广告的“神似”与“形似”7. 公益类广告的创意与构思特点8. 动画脚本的构思与设计三、广告表现:1. 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2. 谈平面设计的本土语言3. 图形创意的表现在广告中的运用4. 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5. 平面广告中色彩要素与人的情感联系6. 多媒体广告与平面广告的表现特点9. 计算机数码技术与手绘原创结合10. 平面广告的形式美11. 动漫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12. 视觉传达的艺术手法13. 构成理论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14. 广告作品中节奏感的控制15. 网络媒体在当今广告行业的应用16. 公益类广告的表现手法17. Flash广告的使用与特点18. 技术突破与艺术表现的结合艺术设计论文题目《绘画与平面设计》《‘全球化’图景中的差异性选择》《“慨当以慷”与“与忧从中来”》《“灵”与“肉”的交融》《“中西合壁”要用中国文化底蕴来作为自己的根基》《Flash广告发展前景初探》《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被人遗忘的艺术》《标志设计潮流的风格演变》《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标志设计要素浅谈》《标志设计中的虚形应用》《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传统酒包装设计的新理念》《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传统与变革》《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从波谱艺术看美术与设计的互融关系》《从零度空间到多维空间》《大学集体宿舍的室内设计和智能话探讨》《对产品广告样本设计的探讨》《对农村户外广告设计定位的探议》《对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的一些思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关于CI设计的论文》《观念艺术-后现代探索》《观念艺术形式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广告创意对品牌的作用》《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四考》《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吉祥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劳动者美术(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与方式初探》《论“美术”》《论产品的文化意蕴设计》《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论科学美与艺术美》《论审美创造力与艺术表现语言的统一》《论中国当代艺术从‘理想’到‘时尚’的嬗变》《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平面设计从混沌中走出》《平面设计的现状与思考》《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原理》《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浅论点、线、面及其综合运用》《浅谈版式设计》《浅谈包装设计的文字艺术》《浅谈波普艺术》《浅谈技术的发展对插图设计的影响》《浅谈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浅谈企业文化中文化管理的特点和标志》《浅谈如何更好的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汉字》《浅谈色彩语言中的色彩对比》《浅谈设计美学》《浅谈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浅谈图形的张力》《浅谈网页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浅谈线造型教学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浅谈药品的包装设计》《浅谈艺术创作》《浅谈印刷的基础知识》《浅析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信息社会化》《浅析CI设计中的企业文化冲击力》《浅析表现与再现》《浅析灵感的产生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浅析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浅议设计思维的主体——符号》《情感的艺术表现论》《认识新媒体广告》《如何推进新传统之我见》《乳品包装设计现状与展望》《色彩与设计》《设计、文脉》《设计底蕴》《设计界面说——探讨设计艺术》《设计是空——极简思维》《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设计与美学》《设计专业对传统图案的学习》《视觉传达艺术——论独立创作》《视觉文化到来的几点因素》《试论广告人格化》《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涵》《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设计与审美》《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探讨》《数字空间——浅谈数码设计》《谈民居研究的实质手法》《谈色彩设计》《谈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能力》《谈我国工艺品的市场前景与创新设计》《探悉我国北方农村商业广告的现状与发展》《图案在服装中的运用》《网络广告的现状与发展》《网络时代的设计》《网页的审美需求——设计因素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网页设计的布局与用色技巧》《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网站文化与网页设计》《文字视觉语言的力量》《我的“色”论——论色彩在建筑装饰与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现代和前卫的标尺是什么?——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逻辑》《现代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影响》《现代艺术发展浅析》《现代艺术之我见》《新媒体、新广告》《性别歧视与女性广告分析》《学慎始习 功在初化》《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艺术与科学创造的融合》《在美的背后》《中、日、美动画创作之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理想——论艺术之真、善、美》《中国古代图徽与现代标志设计》《中国广告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视觉运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分解与重构》《中国装饰艺术——论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中外电视广告中的品牌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装饰文化的现实意义》《自然光与建筑空间》《 重新回到传统 》《传统与个性》《激发成绩 培养创新》《优化课堂教堂 实施鼓励性教育》《现代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初探》《“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波谱艺术的理论与文化背景》《城市大众休闲空间初探》《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城市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研究》《传统 现代 延伸》《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试探》《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外文的运用论中国平面设计师的责任》《当今有材料表现》《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高校校园的外部空间设计》《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公共图象与艺术》《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关于“后现代”的美学反思》《关于设计美的思考》《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关注人的健康-——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家居环境的色彩设计初探》《家居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居住区环境的绿色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居住小区中交往空间设计初探 》《空心的深度》《立体性与平面性》《略论色彩设计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运用》《论CI企业识别与现代企业文化》《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论科学美及其美感》《论摄影艺术中的艺术因素》《论时代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论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学思想的萌芽——希腊艺术文化》《美在和谐》《民间美术与现代意识》《民艺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民族性与全球性》《平面设计与绘画的差异》《浅谈包装与环保》《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浅谈厨房的人性化设计》《浅谈家居室内照明设计》《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浅谈酒店大堂的“ 光色”设计》《浅谈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浅谈美术/设计教学中的讨论艺术》《浅谈室内设计与审美心理》《浅谈现代家居的 “绿色设计”》《浅谈艺术的足迹》《浅谈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城市广场的文化性》《浅析家居设计》《浅析家居设计元素——室内绿化》《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浅议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诠释现代艺术,解构感知体系》《少一点模仿 多一些创意》《时尚家装》《视觉设计个性化探微》《室内装饰织物的色彩应用》《谈儿童房设计的人性化》《谈现代家居设计风格》《谈现代家居设计元素——材质语言的设计》《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网页艺术设计初探》《我谈中西审美的区别》《物质性对精神性》《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居设计的影响》《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书法》《现代视觉艺术思维》《小区景观灯光设计探索》《寻找陌生感》???《用新型建材打造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新课程零距离》???《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创造理想的家居环境》《中国:后现代主义温床》??《中国CI热的冷思考》《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设计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住区的生态化设计》《住区外部聚合空间环境的设计》《住区外部人性化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自由与控制——关于毕业创作的一点思考》

设计专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毕业论文的题目技巧

1、各类论文的标题,样式虽多,但不管何种形式,主旨都是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2、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分为揭示课题的实质式:“经济中心论”; 提问式:“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

3、交代内容范围式:“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判断句式: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形象化语句式:“科技史上的曙光” 等标题。

4、副标题和分标题是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的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

5、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

文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 文化 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 故事 ,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它把基督__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 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 作文 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29]

(三)媒体即为语境

现代报刊而已,不单单属于载体,也属于创作作品,属于文化形态的展现内容,报刊的发展能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特点的文化氛围,明确话语模式,甚至当作文学素材融入到作品内容中来。其实,对于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而言,其语境的内联包括两点内容,其一是现代传媒具有的时尚特征,能够指导大众生活、艺术理念的改变,对全社会审美观带来一定的影响。梁启超兴建的《新小说》与《新民丛报》和其“新民”理念、《申报》等明确了不同的建报理念,均展现了报刊面对普通市民的启蒙主义思想,在此氛围中出现的现代文学,通过启蒙为关键引导方向,现代文学具有凝重感,其实这和现代报刊更注重社会、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其二现代报刊对应的传播手段,能够为现代文学的创作语境的出现构建相应的文体模式。现代报刊大多数是稳定连续出版,考虑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由于此迅速交流的模式与固定持续出版的特征,能够为作家连载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够为作家实现一次性创作奠定基础,这和基于手抄与说唱的古典文学相比,此传播手段更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二、现代传媒视野里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文化传播视野里我国现代文化史的构建,必须研究“现代性”和我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发展与其规律。我国现代文学和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准则的一个特殊标注即为传播手段与媒体的不同。也就是,文学出现系统的实质改革,是造成文学现代性变化的关键诱因。

(一)重读“现代性”

“现代性”属于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关键定义,不过对此定义的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通常来看,学术界普遍提到的“现代性”定义是由西方国家演变过来的。在西方,“现代性”可以理解为“当下”,大部分是被社会学家引用,属于“当代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缩略语”。不过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它重点是阐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且也体现出民族观念的现代化状况,体现出理想化、未来化的特点。这些年以来,个别研究学家也慢慢重视文学史变化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并对此过程的现代性开展了深入性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现象。杨春时总结出“二十世纪我国文学的近代性”,此观念其实说明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特性,是通过“现代文学”还是“近代性文学”来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不单单属于材料凭证的文学,也属于理论研究模式的问题。奕梅健编撰了《前工业文明和中国文学》一书,其通过我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原理与社会变化特征的层面,总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文化带来影响的相关论点。所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不单单要重视现代文学的根本特性,同时也要重视其传媒媒体与传播手段,站在时间角度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它比我国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在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时,就要重视现代传播媒体对我国文学造成的影响。就拿报刊是载体的现代传统媒体来说,我国现代文学也属于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异变的一部分,也就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文学在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断层”,一个新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也在缓慢地形成。

(二)媒体属性和雅俗问题

对于现代文化传统媒体来说,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缠绕着我国文学数百年的理论问题,即为“雅”“俗”与我国文学的高端化与普及化的问题。这数百年来,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内在联系,为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学理念。“通俗文学”代表着中性含义,不过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批驳者而言,却体现出贬义意义,此为“五四”文学特别是文学探讨会的批驳方向,也是之后被文学史家丢弃的一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也慢慢将目光转向了“被丢弃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献也说明了现代文学发展的缺陷。即①,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文学”内容;②个别学者认为,“文学母体包括两类,即‘纯’与‘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学”属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关键组成内容,其获得了成果即为我国现代文学的成果。不过,怎么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雅”和“俗”,也是缠绕人们的一个难题。

(三)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通常而言,我国现代文学的理性意识属于我国文学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标识,也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启蒙思维特点与显著的思想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在我们分析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文化理念的时候,必须重视现代理性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支持现代理性的科学形态来说,它和现代传播媒体也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化角度来看,基于现代文学与工业社会代表的印刷媒体,由物质理念至语言创作,再至传播的实质形态与消费模式,均展现出现代文学里显著的理性意识。和古典物质文化氛围中的理性对比来看,现代传播媒体支撑下形成的理性即为基于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理性。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传播媒体与传播模式的不断改变,也慢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从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得以释放,具备了和“世界”直接互动的特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也慢慢影响着人类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属于一种要击垮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以此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的社会地位。同时,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与引导也不断地影响着现代文学,不过新的现代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人们在此也慢慢能够看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即便我们基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来衡量我国现代文学的时候,也无法真正地认识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理念。为此,现代传播媒体从本质上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同时也对现代文学的变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平.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J].当代文坛,2008(01).

[2]徐萍.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J].齐鲁学刊,2008(06).

[3]崔文斐.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8(33).

[4]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 散文 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有关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范文推荐:

1.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个可以上七星论文网看看,那里有很多的论文参考选题免费供您参考的麻烦采纳,谢谢!

大学生毕业论文文艺范的致谢词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最初试图以《周易》为题材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自己对《周易》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神秘瑰丽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几经酝酿思索,最后在文学院不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周易》的人生哲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陈松青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陈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陈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与乐趣。特别是陈老师借给我的《周易美学》一书,让我对《周易》中神奇瑰丽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与神往,虽然与论文不甚相关,却为我将来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门。 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文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他们是李生龙老师,吴建国老师,王建老师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 辜 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和报答他们!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